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血管联合表面结构分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黄伟,王蕾,杨建民
    2015, 21(1):1-7.
    [摘要](3699) [HTML](0) [PDF 230.00 Byte](10584)
    摘要:
    目的 探讨胃黏膜血管联合表面结构分型(VS分型)对诊断早期胃癌(EGC)的价值。方法 检索Embase, Pubmed, 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 4个数据库,对根据VS分型运用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NBI-ME)诊断EGC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篇文献,包括949患者的1 090例标本进行合并分析,合并敏感度0.85[95%可信区间(CI):0.79~0.89]、特异度0.97(95%CI:0.96~0.98)、阳性似然比16.38(95%CI:4.94~54.26)及阴性似然比0.16(95%CI:0.09~0.32),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403。结论 根据VS分型,运用NBI-ME对诊断EGC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机器人辅助、3D及传统腹腔镜在保留 肾单位手术中的对比研究
    吴国辉,梁朝朝,周骏,郝宗耀,张力,杨诚,施浩强,叶元平,樊松
    2015, 21(11):1121-1125.
    [摘要](3208) [HTML](0) [PDF 244.00 Byte](3366)
    摘要: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RAPN)、3D腹腔镜(3D)及传统腹腔镜(LPN)在肾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的疗效和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90例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RAPN组21例、3D组30例和LPN组39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 3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9.0±13.9)、(123.9±18.7)和(137.0±22.1)min,3D组与L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RAPN组和3D组、L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热缺血时间分别为(18.1±5.1)、(22.2±6.5)和(25.7±5.4)min,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住院费用分别为(46 858.3±3 057.2)、(21 904.8±2 404.3)和(21 019.7±1 478.9)元,RAPN组与3D组、L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D组和L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D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LPN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和2例肾周血肿,保守治疗后均治愈,3组手术切缘均阴性;随访1~32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肾功能正常。结论 传统腹腔镜推广简单且费用少;3D腹腔镜的三维视野和经济性的优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操作最灵活,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主流术式。
    3  液基细胞病理检测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在非小 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陈凯,徐辉,李志强,张和平,蔡宇星,李蔚,张红娟,杨蓉
    2015, 21(1):8-12.
    [摘要](2050) [HTML](0) [PDF 284.00 Byte](2056)
    摘要: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病理检测(LCT)结合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1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96例行常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经组织学确诊的并最终行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例,术前均行TBNA纵隔淋巴结分期,穿刺物分别行常规涂片(CS)法与LCT法处理,所有患者行肺癌根治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分析LCT法检测结合TBNA在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96例患者经TBNA检查7个部位共258组淋巴结,TBNA穿刺成功519针(96.29%,519/539)。LCT法阳性的219组(84.88%,219/258)高于CS法阳性的141组(54.65%,141/258),P <0.01。LCT法与CS法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6.05%、100%、96.51%、100%及76.92%,和61.84%、100%、66.28%、100%及25.64%,CS法、LCT法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7和0.867,LCT法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的敏感性、阴性预测性及准确性等方面均明显高于CS法,P <0.01。结论 LCT法结合TBNA能有效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3D腹腔镜在肾脏肿瘤保留肾单位手术中的应用优势
    汪帮琦,赵永斌,张长征,张利朝,胡卫列
    2015, 21(11):1126-1129.
    [摘要](1902) [HTML](0) [PDF 197.00 Byte](1436)
    摘要: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在肾脏肿瘤保留肾单位(NSS)手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因肾脏肿瘤T1N0M0在该院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45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实施3D腹腔镜手术患者16例,2D腹腔镜手术患者29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方式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肾蒂阻断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的临床差异。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3D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6.43±22.4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0.71±6.73)ml、平均肾蒂阻断时间(15.43±2.2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00±1.00)d;2D腹腔镜手术组中平均手术时间为(120.67±30.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2.91±20.61)ml、平均肾蒂阻断时间(23.83±4.63)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42±1.24)d。3D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肾蒂阻断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2D腹腔镜手术组(P <0.01)。两组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腹腔镜在保留肾单位手术应用较传统2D有明显优势,它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难度。在空间定位及深度感觉上优势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5  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内镜和病理的相关性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陈国栋,王江源,刘玉兰
    2015, 21(11):1161-1165.
    [摘要](1733) [HTML](0) [PDF 210.00 Byte](8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肠淋巴瘤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大肠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来该院经手术和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大肠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 结果  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58岁(29~90岁),13例患者以腹痛为主诉就诊,9例病变位于回盲部,11例内镜下表现为溃疡,4例内镜下表现为息肉,2例表现为累及全结肠的弥漫充血性红斑,肿瘤直径1~12 cm不等,11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患者Ki-67超过60.0%。8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正常。结论  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回盲部,内镜下溃疡型多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和肿瘤大小与预后相关。

    6  倒C形打结技术在应用标准腹腔镜器械 的单孔腹腔镜培训中的应用
    孟军,张弋,孙国锋,金石华,那彦群
    2015, 21(1):30-33.
    [摘要](1662) [HTML](0) [PDF 265.00 Byte](1521)
    摘要:
    目的 倒C形打结法是我中心首创的腔内打结技术,该文探讨腔内倒C形打结技术在应用标准腹腔镜器械的单孔腹腔镜培训中的有效性及相对其他方法的优越性。方法 参加应用标准器械进行单孔腹腔镜打结培训的泌尿外科医师共40人,均为接受过标准腹腔镜打结技术培训并基本掌握标准打结技术(“正C线上+反C线上”)[1-2],培训前进行问卷调查及GRS评分,然后讲解并指导3种单孔打结方法:抓针法、旋转针持法及倒C形打结法。培训完成后再次评估GRS,并比较3种打结方法在打结时间及GR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受培训者均能掌握腔内打结方法,培训后GRS评分有显著提高。3种打结方法中倒C形打结法打结平均时间最短,学习曲线最短。结论 倒C形打结法是我中心首创的腔内打结技术,本技术具有无需绕线、器械可平行操作、简便易学等特点,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较快掌握。有效的缩短了单孔腹腔镜下打结的学习曲线,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值得推广的腔内打结技术,是应用标准腹腔镜器械开展单孔腹腔镜(LESS)手术的钥匙。
    7  腹腔灌洗液中CK20mRNA水平与 结直肠癌不同术式的研究
    韩云,杨生虎,李晓峰,杨立平,耿兴隆HAN Yun,YANG Sheng-hu,Li Xiao-feng,YANG Li-ping,GENG Xing-long
    2015, 21(1):13-16.
    [摘要](1613) [HTML](0) [PDF 217.00 Byte](1421)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灌洗液中CK20mRNA的临床意义以及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利用RT-PCR技术分别检测以上患者腹腔灌洗液中CK20mRNA表达,从而探究CK20mRNA的临床价值以及评价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10例良性病变腹部手术组患者腹腔灌洗液中CK20mRNA无明显表达。39例结直肠癌患者腹腔灌洗液中可见CK20mRNA表达,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总表达率为40.2%(47/117),且术前、术中以及术后CK20mRNA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17例开腹手术组和22例腹腔手术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CK20mRNA阳性表达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并不增加癌细胞局部种植的风险。
    8  不同功率双极电凝对山羊肠系膜血管 热损伤及止血效果的研究
    梁军,邢慧敏,张君,史建萍,潘志刚,杨波
    2015, 21(11):1130-1133.
    [摘要](1532) [HTML](0) [PDF 411.00 Byte](1145)
    摘要:
    目的 研究双极电凝不同功率对山羊肠系膜血管组织的热损伤程度及对血管的止血效果的影响,指导腹腔镜手术中双极电凝功率的选择。方法 截取173段山羊肠系膜血管组织,以不同功率行肠系膜血管凝断术测量热损伤宽度;特定功率下电凝肠系膜血管组织记录单次电凝血管闭合成功率。结果 55~80 W之间,功率越小,热传导损伤宽度越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0 W功率双极单次电凝血管闭合成功率较高,热损伤宽度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双极电凝在60 W左右为较适合工作功率,热损伤范围小,血管止血效果好。
    9  放大胃镜对胃黏膜隆起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
    曹彬,胡宏艳,周永清,汤胜君,郜素琴,汪洁,郭金枝,张元瑞,姜林昊
    2015, 21(11):1138-1143.
    [摘要](1453) [HTML](0) [PDF 341.00 Byte](1205)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放大胃镜和普通胃镜下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胃黏膜病变的形态特征,评价放大胃镜对胃黏膜隆起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符合要求的291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148例行放大胃镜检查,观察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指导靶向活检;143例行普通胃镜下的常规黏膜活检。结果 放大胃镜组检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25例(16.9%),其中高级别瘤变1例(0.7%),早期胃癌5例,早期胃癌检出率3.4%,总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20.3%;与普通胃镜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癌变胃小凹分型为Ⅲ、Ⅳ、Ⅴ型;微血管形态主要为C型和D型。结论 放大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10  改良缝合法联合关节镜治疗半月板 周围型囊肿的疗效分析
    吴咏德,许维亚,梁杰,李宁,李玉鹏,伍伟飞,姚紫洲
    2015, 21(11):1157-1160.
    [摘要](1444) [HTML](0) [PDF 254.00 Byte](1510)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外改良缝合法联合关节镜治疗半月板周围型囊肿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对18例半月板周围型囊肿患者治疗采用关节内镜下部分切除或缝合破裂半月板,关节开放外手术切除囊壁,并采用改良缝合法修复。术前术后进行膝关节最大屈伸活动度(ROM)比较及Lysholm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囊肿均无复发,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术前膝关节ROM(113.7±17.6)°,术后增加至(139.1±9.6)°,术前Lysholm评分为(68.3±23.2)分,术后提高至(97.3±22.1)分。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开放手术联合关节镜治疗半月板周围型囊肿操作简便、症状缓解明显及无复发,可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11  腹腔镜下个体化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5例疗效观察
    向亚利,毛平
    2015, 21(1):59-61.
    [摘要](1411) [HTML](0) [PDF 218.00 Byte](2475)
    摘要:
    目的 总结个体化腹腔镜手术与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该院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5例,根据不同临床表现、治疗愿望及镜下所见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方案。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生殖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及疗效等情况。结果 随访12个月,失访2人,成功随访率为97.3%(73/75),完全缓解29例,缓解34例,无效10例;复发21例,受孕15例。治疗6个月后,患者FSH、LH、E2与PRL均下降,但只有FSH、LH与E2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 <0.05。反向添加42例,对盗汗、潮热及睡眠不良患者,反向添加效果较好;而对阴道干涩、突破出血及关节疼痛效果不明显。结论 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2  荧光支气管镜对中央型原发性肺癌患者 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
    郭伟峰,黄弘,何约明,庄锡彬,彭明珠
    2015, 21(11):1152-1156.
    [摘要](1372) [HTML](0) [PDF 243.00 Byte](1235)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荧光支气管镜(AFB)诊断中央型原发性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接受单纯性白光支气管镜检查(WLB)和AFB、WLB联合检查的患者56例和113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WLB检查识别原发性肺癌的灵敏度为58.82%,联合检查识别原发性肺癌灵敏度为85.39%;WLB检查诊断中央型原发性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2%、40.90%、60.61%和39.13%;联合检查诊断中央型原发性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9%、62.50%、89.41%和53.57%;联合检查诊断中央型原发性肺癌的灵敏度在肺癌类型、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病变位置等明显高于WLB组(P <0.05)。结论 AFB在诊断中央型原发性肺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可用于指导其诊断和治疗。
    13  线阵型超声内镜与微探头超声内镜对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肿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郑林福,李达周,郑允平,许斌斌,陈俊果,王丽清,王蓉,张观坡,文晓冬,王雯
    2021, 27(3):21-26. DOI: 10.12235/E20200278
    [摘要](1337) [HTML](150) [PDF 3.27 M](1150)
    摘要:
    目的 比较线阵型超声内镜(L-EUS)与微探头超声内镜(MPS)在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肿瘤(SM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81例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应用内镜切除十二指肠降部SM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评估方法分为L-EUS组(n = 40例)和MPS组(n = 41),以术后病理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对十二指肠降部SMT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L-EUS组的诊断率符合率为82.5%,MPS组为6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8)。当病变 > 10.0 mm时,L-EUS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MPS组(84.0%和47.6%,P = 0.012);当病变 ≤ 10.0 mm时,L-EUS组的诊断符合率虽然高于MPS组(80.0%和75.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论病灶位于壶腹侧或非壶腹侧,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EUS组及MPS组发生检查后咽部疼痛的比例分别为7.5%(3/40)及2.4%(1/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超声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出血和穿孔事件。结论 L-EUS对于十二指肠降部SMT的诊断符合率高于MPS,特别是当病变 > 10.0 mm时,L-EUS的诊断效能更佳。
    14  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61例临床分析
    任育宏,张志强,高鸿亮,夏宇,姚萍
    2016, 22(3):18-22.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4
    [摘要](1295) [HTML](0) [PDF 254.00 Byte](1504)
    摘要: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   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15  不间断应用抗凝药对胆囊微创手术的影响
    谢嵘,瞿建国,崔磊,党胜春,黄润生
    2015, 21(11):1144-1147.
    [摘要](1289) [HTML](0) [PDF 265.00 Byte](1135)
    摘要:
    目的 探究不间断应用抗凝药对胆囊微创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进行胆囊微创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持续给予观察组40例患者阿司匹林,对照组40例患者术前7 d停用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量、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再出血、术后输血、术前血红蛋白、术后血红蛋白和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量、中转开腹、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再出血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输血的患者多于对照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患者少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胆囊微创手术患者不间断使用抗凝药物能够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发生率,但会延长术后出血时间,因此应当合理控制抗凝药物的使用时间。
    16  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肺门纵隔淋巴结核诊断中的作用
    李科宇,潘频华,汤渝玲,周志国,李榜龙
    2016, 22(11):95-99.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11.022
    [摘要](1275) [HTML](0) [PDF 900.00 Byte](583)
    摘要:
    目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无肺部病灶的患者明确诊断常极为困难,该研究总结经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在结核引起的孤立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行TBNA检查患者并最终诊断为结核性肺门纵隔淋巴结炎(TBLA)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评估和增强CT扫描,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理结果和病原微生物学结果。结果?纳入44例患者,其中TBNA诊断为TBLA者42例(95.4%),2例通过其他方法确诊,仅根据细胞病理学结果有32例(72.7%)诊断为结核,其中1例(2.2%)痰涂片阳性,而结核菌培养显示22例(50.0%)培养阳性,经细胞病理学评价不能确诊的12例患者中10例结核培养阳性。细胞病理学检查联合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诊断率从72.7%提高到95.4%。结论?TBNA是一种诊断TBLA安全高效的一线方法。细胞病理学检查联合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提高了TBNA的阳性率。
    17  胃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被误诊为胃间质瘤4例并文献复习*
    卢光荣,符竣惠,钟金伟,蔡振寨,吴昊,申苏建,薛战雄,黄智铭
    2016, 22(2):75-7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2.018
    [摘要](1272) [HTML](0) [PDF 1.14 K](806)
    摘要:

    目的   为了提高超声内镜(EUS)对胃神经鞘瘤的检出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例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神经鞘瘤但经EUS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EUS的影像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4例胃神经鞘瘤均为女性且均为良性,胃镜下4例病灶均为单发,有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EUS下病灶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病灶处呈低回声团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未见钙化灶或囊性变;2例病灶周围可见光晕现象。文献复习发现: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周围光晕现象可能为胃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在胃神经鞘瘤中较少见,在胃间质瘤中较常见。结论   位于固有肌层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EUS下很难区分;对病灶位于胃体、超声图像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的女性患者,需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囊性变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光晕现象,综合考虑,除需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胃神经鞘瘤的可能性。

    18  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的打结技术初探
    唐彬,沈朝辉,刘智华,罗衡桂,王力,王云
    2015, 21(1):72-75.
    [摘要](1259) [HTML](0) [PDF 235.00 Byte](1097)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孔腹腔镜手术中打结技术的应用。方法 2011年7月-2013年10月该科完成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中共有48例应用了打结技术。其中,包括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2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6例。其中,20例使用了单纯结扎法,28例使用了结扎+夹闭法。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单孔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或传统多孔法腹腔镜手术。术后2例阑尾切除术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经伤口敞开换药清洗后痊愈,1例胆囊切除术患者发生少量胆漏,经充分引流后于术后3 d自愈,无1例发生术后肠瘘、腹腔内出血、肠梗阻、腹腔脓肿。结论 掌握单孔腹腔镜手术下打结技术相当重要,是应付术中各种情况以及开展高难度复杂手术的重要前提。对于管道结构的闭合首选结扎+夹闭法。具体打结方式中体外推结法和体内外结合递线法操作简便、费时最短、可单钳操作,最适用于单孔腹腔镜。
    19  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镜下肿瘤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
    杜鑫丹,陶凡,黄焱明
    2016, 22(2):7-1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2.002
    [摘要](1258) [HTML](0) [PDF 793.00 Byte](790)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和经典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操作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40个样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35~9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血管旁入路组(V组,n =20)和经典入路组(T组,n =20)。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最高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穿刺后大腿内收肌群肌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V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T组(P <0.01);V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T组(P <0.01);T组出现2例穿刺过程误入血管,调整后注药,V组未见误穿血管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大腿内收肌力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T组穿刺过程中最高VAS评分明显高于V组(P < 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  与经典入路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调整次数少,操作时间短,且安全、舒适、有效。

    20  窄带显像技术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宋美君,吴宏成,姜静波,王国安,吴仕波,葛挺
    2016, 22(5):21-25.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5.005
    [摘要](1249) [HTML](0) [PDF 1.33 K](704)
    摘要:

    目的   评价窄带显像技术(NBI)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NBI对122例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分析不同病变NBI图像特点,并给出NBI模式下病变图像评分,分别计算肺部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NBI评分并比较;分析比较普通白光模式下与NBI模式下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与阳性预测值。结果   活检组肺部良性病变(NBI评分9~11分)与恶性病变(NBI评分13~14分)的表现有明显差异。普通白光模式下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4.8%,特异度54.7%,阳性预测值38.6%,阴性预测值91.5%。NBI模式下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3.5%,特异度92.6%,阳性预测值87.8%,阴性预测值96.2%,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灵敏度P <0.05,特异度与阳性预测值P <0.001,阴性预测值P <0.05。结论   NBI较传统的白光能更为准确地预测肺部病变的病理类型,发现早期肺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内镜杂志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