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醋酸靛胭脂混合三明治染色法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结肠镜下Pit pattern分型对结直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4, 30(9):61-70.DOI: 10.12235/E20230624

      关键词:醋酸靛胭脂混合(AIM)三明治染色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Pit pattern分型结直肠肿瘤早期结直肠癌
      摘要 (95)HTML (14)PDF 5.26 M (76)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醋酸靛胭脂混合(AIM)三明治染色法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结肠镜下Pit pattern分型对结直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22处病灶;分别采用普通内镜、FICE和AIM三明治染色+FICE进行检查,并记录Pit pattern分型的检出情况、病理学类型;计算不同模式下Pit pattern分型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度,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不同模式下Pit pattern分型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与普通内镜(74.32%)相比,FICE(92.34%)和AIM三明治染色+FICE(97.30%)Pit pattern分型检出与病理结果符合率更高,且AIM三明治染色+FICE高于FIC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普通内镜相比,FICE和AIM三明治染色+FICE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准确度更高,且AIM三明治染色+FICE高于FIC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普通内镜相比,FICE和AIM三明治染色+FICE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准确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普通内镜、FICE和AIM三明治染色+FICE预测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95%CI:0.711~0.859)、0.881(95%CI:0.752~0.904)和0.933(95%CI:0.793~0.961);普通内镜、FICE和AIM三明治染色+FICE预测早期结直肠癌的AUC分别为0.850(95%CI:0.720~0.866)、0.938(95%CI:0.764~0.951)和0.947(95%CI:0.803~0.972);AIM三明治染色 + FICE预测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和早期结直肠癌的Youden指数最大,分别为0.955和0.968。结论 AIM三明治染色 + FICE下Pit pattern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和早期结直肠癌的准确度较高,可有效提高内镜的诊治质量。

    • 体外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视野暴露困难的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

      2023, 29(7):56-61.DOI: 10.12235/E20220586

      关键词:早期结直肠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体外牙线牵引并发症
      摘要 (244)HTML (75)PDF 606.47 K (646)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体外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视野暴露困难的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该院收治的常规ESD视野暴露困难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均给予ESD治疗,观察组术中辅助体外牙线牵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和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体外牙线牵引用于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能够提高病灶切除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操作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口袋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疗效评价

      2020, 26(1):81-84.

      关键词:关键词: 早期结直肠癌;口袋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操作时间;整块切除
      摘要 (123)HTML (0)PDF 497.86 K (486)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口袋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8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3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通过口袋法ESD术治疗,记录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下的23例病变最长径1.8~4.5 cm;手术时间为25.0~140.0 min;无术中明显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病例;无术中和迟发性穿孔病例;整块切除率为100.0%;术后病理显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腺瘤伴黏膜内癌2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阴性,完全切除率95.7%(22/23),而1例术后病理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癌变伴黏膜下浸润,垂直切缘阳性,追加外科手术;随访时所有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治愈性切除率为95.7%。结论?口袋法ESD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安全且有效。

    •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黏膜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2016, 22(10):66-69.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10.015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早期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
      摘要 (889)HTML (0)PDF 422.00 Byte (656)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 <0.05)。结论?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

中国内镜杂志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