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0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内镜下硬化剂和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直肠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

      2024, 30(2):17-23.DOI: 10.12235/E20230179

      关键词:肝硬化直肠异位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组织胶注射套扎术硬化剂注射
      摘要 (370)HTML (129)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硬化剂和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直肠异位静脉曲张(EV)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治疗的60例直肠EV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内镜下硬化剂和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止血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术后曲张静脉直径改善情况和术后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止血成功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腹痛和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0.0%和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和36.7%,观察组死亡率为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9/30),观察组术前曲张静脉直径为(1.60±0.36)cm,术后直径不断缩小,术后12个月直径为(0.78±0.31)cm,对照组术前曲张静脉直径为(1.52±0.26)cm,术后直径不断增加,术后12个月直径为(1.55±0.36)cm,观察组术后曲张静脉直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硬化剂和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直肠EV破裂出血,手术止血成功率和治疗有效率更高,且术后并发症更少,死亡率更低,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下干预对预防Forrest Ⅱb级溃疡再出血的临床价值

      2024, 30(12):36-42.DOI: 10.12235/E20240278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再出血
      摘要 (72)HTML (38)PDF 1.40 M (184)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干预对预防Forrest Ⅱb级溃疡再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该院因消化道出血经胃镜明确为Forrest Ⅱb级溃疡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75.4%,86/114)行内镜下治疗的为内镜治疗组,28例行药物治疗的为药物治疗组。观察内镜治疗效果,以及不同内镜止血方法预防Forrest Ⅱb级溃疡再出血的临床效果。结果 内镜治疗与仅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收缩压、血红蛋白浓度、溃疡部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溃疡大小方面,内镜治疗组溃疡直径小于药物治疗组[(9.5±5.3)和(12.8±7.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药物治疗组再出血率为21.4%(6/28);内镜治疗组中,85例患者(98.8%,85/86)成功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再出血率为11.8%(10/85),低于药物治疗组,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37)。成功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中,单用注射稀释肾上腺素62例,钛夹闭合法6例,电凝或电凝联合其他止血方法17例,再出血率分别为12.9%(8/62)、16.7%(1/6)和5.9%(1/17),低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74)。因内镜治疗需要,15例患者采用圈套器或热止血钳去除溃疡表面血痂。其中,3例基底见喷射性出血(2例电凝成功止血;1例出血量较大,内镜止血失败,介入栓塞成功止血)。16例再出血患者,药物保守治疗3例,均成功止血;再次行内镜治疗6例,4例内镜成功止血,另2例内镜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后成功止血;介入栓塞1例,成功止血;直接外科手术6例,均成功止血。直接外科手术中的1例患者,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非出血死亡。结论 内镜下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Forrest Ⅱb级溃疡再出血发生率,电凝止血法预防再出血效果优于注射稀释肾上腺素法,但在去除溃疡表面血凝块时,有发生医源性再出血的风险,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慎重选择。

    • 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非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2024, 30(12):69-74.DOI: 10.12235/E20240163

      关键词: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合并新鲜出血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内镜下血肿清除侵袭性手术并发症疗效分析
      摘要 (80)HTML (25)PDF 3.11 M (4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非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该院接受内镜手术的非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8例。分析血肿清除率、术后中线偏移复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不同时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为(147.89±10.29)min,术中出血量为(130.52±18.42)mL。18例患者术前血肿平均体积为(111.91±34.25)mL,术后第1天复查CT提示:16例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绝大部分清除,血肿清除率为88.89%。颅脑CT提示:术前中线平均偏移为(11.49±3.23)mm,术后第1天中线复位至(6.19±2.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1个月16例中线居中,2例中线偏移1.21和2.23 mm,术后1个月中线复位率为88.89%;术后半年,18例患者中线全部居中,中线复位率为100.00%。18例患者术后均无再出血,术后并发硬脑膜下积液1例,服药后积液吸收,术后随访半年,18例患者均未复发。入院时GCS为(14.06±2.46)分,出院时提高至(15.00±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入院时mRS为(3.17±1.26)分,出院时降低至(0.56±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行非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肿清除方法,在达到大骨瓣开颅手术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且侵袭性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患者急性鼻出血内镜下电凝止血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4, 30(2):79-85.DOI: 10.12235/E20230176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鼻出血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列线图预测模型
      摘要 (255)HTML (46)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急性鼻出血,需内镜下电凝止血术治疗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以便治疗时能选择恰当的止血方式。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该科228例单侧急性鼻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内镜下电凝止血术,分为电凝止血组(n = 112)和保守填塞组(n = 116),探讨内镜下电凝止血术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使用校正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和一致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服用抗凝药物和出血部位与内镜下电凝止血有关(P < 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存在高血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以及出血部位位于后鼻区或位置不明的患者,接受内镜下电凝止血术的可能性更高(P < 0.05);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老年患者急性鼻出血内镜下电凝止血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95%CI:0.805~0.907)。校正曲线和DCA显示,该列线图干预收益的阈值范围大。结论 基于年龄、高血压、服用抗凝药物和出血部位建立的老年患者急性鼻出血内镜下电凝止血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能力和区分度好,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多次经支气管镜活检术并发出血及其安全性的分析

      2023, 29(6):1-6.DOI: 10.12235/E20220242

      关键词:支气管镜活检出血安全性
      摘要 (559)HTML (80)PDF 548.36 K (725)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多次经支气管镜活检术患者每次操作过程中出血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分析多次经支气管镜活检术的安全性。方法 统计接受多次经支气管镜活检术患者的活检次数,并详细对比首次活检及后续活检过程中患者的一般状况、出血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同时分析活检次数、活检获取组织数量和活检部位对活检操作过程中安全性的影响。结果 365例患者共接受778次经支气管镜活检术,严重并发症发生24例次,发生率为3.08%。活检次数对操作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 = 0.897),且对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也无明显影响(P = 0.964)。不同部位活检出血情况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25)。其中,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以右肺中叶最高(5.88%),但各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58)。随着活检中获得组织数量的增多,出血的发生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获得组织块数量为1块以上,5块以下)。结论 再次经支气管镜活检术仍然是诊断肺部疾病较为安全的检测手段。

    • 结肠镜检查时机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

      2023, 29(11):1-12.DOI: 10.12235/E20220711

      关键词: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急诊结肠镜常规结肠镜再出血Meta分析
      摘要 (434)HTML (113)PDF 3.12 M (518)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结肠镜检查时机对急性下消化道出血(LGIB)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自建库到2022年9月,结肠镜检查时机对急性LGIB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临床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急诊结肠镜组和常规结肠镜组的再出血率、内镜下止血成功率、出血来源定位率和总体死亡率等多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回顾性研究和4篇随机对照试验(RCT),包括400 180例患者。回顾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结肠镜在以下4个方面优于常规结肠镜:内镜下止血成功率(OR^ = 1.64,95%CI:1.07~2.52,P = 0.020)、住院天数(MD = -1.67,95%CI:-2.92~-0.42,P = 0.009)、外科手术率(OR^ = 0.52,95%CI:0.42~0.64,P = 0.000)和输血率(OR^ = 0.83,95%CI:0.78~0.88,P = 0.000);两组患者再出血率、总体死亡率、介入治疗率和出血来源定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结肠镜内镜下止血成功率(OR^ = 1.74,95%CI:1.04~2.93,P = 0.040)和出血来源定位率(OR^ = 2.31,95%CI:1.28~4.17,P = 0.006)明显高于常规结肠镜,两组间其他结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常规结肠镜相比,急诊结肠镜并不能降低再出血率和总体死亡率,但能够提高内镜下止血成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外科手术率和输血率,在临床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时机选择。

    • 十年间消化道异物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2023, 29(9):49-56.DOI: 10.12235/E20220534

      关键词:消化道异物内镜并发症消化道穿孔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
      摘要 (168)HTML (29)PDF 623.78 K (58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福建省漳州地区十年间消化道异物流行病学调查特点,并分析影响并发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020年838例在该院就诊的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2015年就诊患者429例,2016年-2020年就诊患者409例。分析两个时间段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1年-2015年和2016年-2020年消化道异物患者异物种类、异物形状、异物长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异物位置(OR^ = 2.425,95%CI:1.436~4.674,P = 0.000)、异物长度(OR^ = 2.314,95%CI:1.562~4.845,P = 0.000)、异物形状(OR^ = 4.753,95%CI:2.325~8.536,P = 0.000)、存在时间(OR^ = 3.944,95%CI:2.154~7.332,P = 0.000)和异物种类(OR^ = 2.523,95%CI:1.673~6.503,P = 0.000)是2016年-2020年消化道异物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异物长度(OR^ = 3.754,95%CI:1.864~8.646,P = 0.000)、异物形状(OR^ = 2.656,95%CI:1.235~6.364,P = 0.000)和存在时间(OR^ = 2.463,95%CI:1.573~5.255,P = 0.000)是2011年-2015年消化道异物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近年来,消化道异物的流行病学特点较早期有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异物的种类、形状和长度等因素上,并发症发生率也有升高趋势,异物位置、异物长度、异物形状、存在时间和异物种类是近年来消化道异物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检查前给予红霉素疗效的Meta分析

      2023, 29(10):51-57.DOI: 10.12235/E20220704

      关键词:红霉素内镜检查胃镜检查上消化道出血Meta分析
      摘要 (421)HTML (42)PDF 708.37 K (473)收藏

      摘要:目的 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内镜检查前注射红霉素可以帮助清除胃内血凝块,改善内镜检查视野,但其有效性及相关临床益处仍存在争议,为了进一步评估并客观评价,该研究对急性UGIB患者内镜检查前输注红霉素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 对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月,以获得比较UGIB患者内镜前使用红霉素与不使用红霉素或安慰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比值比(OR^)或均数差(MD)计算胃内良好视野率、是否需要第二次内镜检查、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输血情况,并评估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2篇RCT,有914例患者(红霉素组448例,对照组4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红霉素组胃内良好视野率(OR^ = 4.82,P < 0.05)提高,二次内镜检查率降低(OR^ = 0.42,P < 0.05),输血量减少(MD = -0.48,P < 0.05),住院时间缩短(MD = -1.41,P < 0.05);内镜检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GIB患者内镜检查前注射红霉素,可明显改善内镜检查视野,减少二次内镜检查需求和输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胃炎性纤维性息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3, 29(12):51-58.DOI: 10.12235/E20230105

      关键词:胃炎性纤维性息肉(GIFP)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摘要 (365)HTML (27)PDF 2.79 M (359)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胃炎性纤维性息肉(GIFP)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22年9月30日该院66例(共68处病变)经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GIFP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 = 16)和未出血组(n = 50)。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大小、内镜下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手术方式和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IFP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发生消化道出血的GIFP临床特征,并计算术前正确诊断率。结果 出血组发病年龄明显小于未出血组,病灶大小明显大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出血组病灶内镜下呈新生物样隆起、表面伴有糜烂或溃疡、伴有球阀综合征和超声内镜有血流信号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灶呈新生物样隆起或黏膜下隆起、表面有溃疡或糜烂和伴有球阀综合征,是GIFP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P < 0.05)。术前GIFP总体正确诊断率为27.94%。术前行超声内镜的患者,术前正确诊断率为38.78%,明显高于未行超声内镜的患者(χ2 = 20.82,P = 0.000)。结论 病灶形态、表面有溃疡或糜烂和伴有球阀综合征,是GIFP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术,有利于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当GIFP有发生消化道出血风险时,应及早行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性切除术,以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且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 29(11):53-60.DOI: 10.12235/E20220701

      关键词: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慢性鼻窦炎术后出血影响因素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摘要 (110)HTML (61)PDF 1.32 M (322)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探讨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9月该院收治的343例慢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275例),将采用腺样体刮除术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6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观察组患者以4∶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220例)和验证集(55例);根据术后是否出血,将训练集患者分为术后出血组(23例)和术后未出血组(197例)。分析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出血组和术后未出血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通过Python 3.6软件,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的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观察组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6,P = 0.035)。观察组术后出血率、腺样体残留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8.90,P = 0.003;χ2 = 8.43,P = 0.004;χ2 = 15.42,P = 0.000)。年龄 ≤ 7岁、Lund-Mackay评分 > 14分、手术操作经验不足、合并临近器官炎症、凝血功能异常、手术切割过深、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副损伤、使用肾上腺素和术后感染,是慢性鼻窦炎患者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绘制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95%CI:0.786~0.898)和0.786(95%CI:0.719~0.853),特异度分别为92.64%和90.17%,灵敏度分别为92.55%和90.06%;C指数分别为0.859(95%CI:0.702~0.943)和0.872(95%CI:0.723~0.981),两集的拟合效果良好。结论 电动吸切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显著,且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安全、有效的方式。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为临床研究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提供帮助。

    上一页123456
    共11页104条记录 跳转到GO

中国内镜杂志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