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4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2025, 31(2):76-82.DOI: 10.12235/E20240329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结石结石清除率
      摘要 (45)HTML (14)PDF 743.28 K (1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腔镜组(n = 52,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和开腹组(n = 50,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胃泌素族激素水平(血清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1 d,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明显高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腔镜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开腹组,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明显低于术前1 d,且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石清除率与开腹手术相当,但该术式有助于肝功能的快速恢复,对胃泌素族激素的影响小,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相关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2024, 30(12):1-8.DOI: 10.12235/E20240119

      关键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预测模型模型验证
      摘要 (116)HTML (19)PDF 0.00 Byte (235)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发现高危患者。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189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PC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前瞻性分析方式,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该院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作为验证,按照预测模型进行分组(高危组和低危组),验证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中,发生PPCs的患者53例(28.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部并发症组与无肺部并发症组年龄、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肿瘤部位、一秒率(FEV1/FVC)、手术时间和术中通气策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在胸中上段、年龄 ≥ 65岁、手术时间长于210 min、术前肺功能差(FEV1/FVC < 70%)、COPD和术中使用传统通气策略,为影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Y = -3.646 + 1.565×肿瘤部位 + 1.451×年龄+1.230×手术时间+1.216×FEV1/FVC+1.170×COPD+0.953×术中通气策略。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验证上述模型对PPCs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69;高危组患者术后7 d PPCs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胸中上段肿瘤、年龄 ≥ 65岁、手术时间长于210 min、术前肺功能差(FEV1/FVC < 70%)、患有COPD和采用传统通气策略,是导致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所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发生PPCs的高危患者,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频谱照射联合腹腔镜手术对阑尾炎患儿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4, 30(3):31-40.DOI: 10.12235/E20230288

      关键词:频谱照射腹腔镜手术小儿阑尾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
      摘要 (272)HTML (110)PDF 812.46 K (249)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频谱照射联合腹腔镜手术对阑尾炎患儿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小儿阑尾炎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 = 60)和研究组(n = 60)。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微创阑尾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行频谱照射联合腹腔镜下微创阑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恢复状况、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细胞免疫功能(CD4+、CD8+和CD4+/CD8+)、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和C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Alvarado评分、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儿术后12和24 h的PCT和CRP水平升高,以术后12 h最高;研究组术后12和24 h的PCT和CRP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儿术后12和24 h的CD4+、CD8+和CD4+/CD8+降低,以术后12 h最低;研究组术后12和24 h的CD4+、CD8+和CD4+/CD8+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儿术后IgM、IgG、C3和C4水平降低,以术后12 h最低;研究组术后12和24 h的IgM、IgG、C3和C4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儿术后12和24 h VAS和Alvarado评分降低;研究组术后12和24 h的VAS和Alvarado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总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频谱照射联合腹腔镜手术,可减轻阑尾炎患儿术后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缩短炎症反应时间和免疫抑制时间,减轻患者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生发生率,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 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4, 30(2):33-40.DOI: 10.12235/E20230188

      关键词:腹腔镜结直肠癌纳布啡舒芬太尼术后镇痛应激反应
      摘要 (302)HTML (155)PDF 0.00 Byte (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8月-2022年4月于该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86例,依照镇痛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术毕给予舒芬太尼,实验组给予纳布啡+舒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术后1、6、12、24和48 h)的镇痛镇静效果、血清疼痛介质指标水平和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自控镇痛次数、补救镇痛数、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术毕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较短(t = 3.29,P = 0.001),自控镇痛次数(Z = 4.53,P = 0.000)和补救镇痛数较少(χ2 = 4.48,P = 0.034);术后12、24和48 h,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明显低于对照组(t = 2.86,t = 2.55,t = 0.10,P < 0.05);术后1和6 h,实验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t = 2.10,t = 2.07,P < 0.05);术后6、12和24 h,实验组血清P物质(SP)(t = 3.63,t = 5.51,t = 3.46,P < 0.05)、前列腺素E2(PGE2)(t = 2.34,t = 3.56,t = 0.33,P < 0.05)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12和24 h,实验组血清皮质醇(Cor)(t = 4.65,t = 6.50,t = 6.52,P < 0.0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术毕6、12、24和48 h,实验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t = 5.49,t = 7.85,t = 7.70,t = 2.18,P < 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 = 5.43,t = 7.83,t = 5.27,t = 2.32,P < 0.05)和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t = 3.39,t = 9.24,t = 4.87,t = 2.37,P < 0.05)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机体手术创伤后应激反应。

    • 利用“APR三角”区域联合Laennec膜的胆囊板入路在腹腔镜解剖性右叶肝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4, 30(11):82-88.DOI: 10.12235/E20240265

      关键词:APR三角Laennec膜腹腔镜肝切除术
      摘要 (71)HTML (267)PDF 49.51 M (313)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APR三角”区域联合Laennec膜的胆囊板入路行腹腔镜解剖性右叶肝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该院利用“APR三角”区域联合Laennec膜的胆囊板入路行腹腔镜解剖性右叶肝段切除术的2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解剖性肝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其中,Ⅴ段切除4例,Ⅵ段切除3例,Ⅴ段+Ⅷ段切除6例,Ⅴ段+Ⅵ段切除4例,Ⅵ段+Ⅶ段切除5例,Ⅴ段+Ⅵ段+Ⅶ段切除3例,Ⅴ段+Ⅵ段+Ⅷ段切除2例。根据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Ⅰa期15例,Ⅰb期8例,Ⅱa期4例。手术时间(258.3±62.3)min,术中出血量(168.8±48.1)mL,术中未输血。术后第1天给予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下床活动,术后平均(4.5±0.5)d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1.7)d。术后出现Clavien-Dindo Ⅰ级和Ⅱ级并发症5例(腹腔积液3例,胸腔积液1例,肺部感染1例),无胆漏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肝细胞癌21例,肝胆管细胞癌4例,肝转移瘤2例。对于肝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2年,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利用“APR三角”区域联合Laennec膜的胆囊板入路行腹腔镜解剖性右叶肝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内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围手术期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3, 29(7):37-47.DOI: 10.12235/E20220407

      关键词:胆道镜腹腔镜胆囊结石保胆取石术胆囊切除术Meta分析
      摘要 (558)HTML (92)PDF 854.99 K (561)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内镜保胆取石术(EGPC)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收集2000年1月-2022年6月关于EGPC和LC治疗胆囊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语言仅限于中文和英文。对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2篇中文文献被纳入研究,共1 888例患者。与LC组比较,EGPC组术中出血量更少(MD = -12.88,95%CI:-16.29~-9.47,P = 0.000),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更短(MD = -6.05,95%CI:-8.17~-3.93,P = 0.000),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更短(MD = -4.76,95%CI:-5.89~-3.62,P = 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 = 0.25,95%CI:0.17~0.36,P = 0.000),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 = 1.79,95%CI:-5.02~8.59,P = 0.610)和住院时间(MD = -0.68,95%CI:-1.48~0.12,P = 0.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GPC对于满足保胆取石指征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但由于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结论还不足以支持EGPC在治疗胆囊结石方面优于LC,有待下一步纳入高质量的RCT进行验证。

    • 内镜下手术治疗2~5 cm胃间质瘤的效果

      2023, 29(9):57-62.DOI: 10.12235/E20220394

      关键词:胃间质瘤(GIST)内镜腹腔镜手术效果并发症
      摘要 (422)HTML (17)PDF 609.26 K (537)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2~5 cm胃间质瘤(gastric GIST)患者的内镜下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gastric GIST患者412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内镜切除手术组(内镜组,196例)和腹腔镜切除手术组(腹腔镜组,216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肿瘤位置、危险度分级和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 内镜组和腹腔镜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危险度分级、既往是否有手术史以及肿瘤起源层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内镜组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通便时间短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37%,低于腹腔镜组的2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内镜组术后随访13~33个月,平均(23.04±10.38)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13~35个月,平均(22.71±10.69)个月,内镜组术后复发4例,无转移发生,占比2.04%,腹腔镜组术后复发8例,转移8例,占比7.41%,内镜组手术破损瘤体4例(2.04%),腹腔镜组手术破损瘤体8例(3.70%),均无死亡发生,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2~5 cm的gastric GIST患者采用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2023, 29(10):65-71.DOI: 10.12235/E20220521

      关键词:结肠癌腹腔镜肝转移风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验证
      摘要 (118)HTML (21)PDF 1.07 M (348)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9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于该院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155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部转移的具体情况,分为肝转移组(n = 36)和无肝转移组(n = 119)。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TNM分期、原发灶浸润深度、淋巴转移、肿瘤沉积、肿瘤大小、术后癌胚抗原(CEA)、术后化疗、输血和梗阻等临床资料,分析结肠癌术后肝部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TNM分期、术后化疗、肿瘤沉积、肿瘤大小、淋巴转移和梗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 ≥ Ⅲ期、肿瘤沉积、淋巴转移和梗阻是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术后化疗为保护性因素,肿瘤大小(P = 0.824)为排除指标。使用森林图对5项临床因素的多因素Cox回归结果进行展示。根据5项临床指标建立列线图模型,1、3和5年的肝转移率校准曲线与列线图结果相贴合,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结论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区分度,能够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肝转移风险预测。

    •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囊实性肿瘤中青年患者的临床效果(附30例报告)

      2023, 29(1):77-83.DOI: 10.12235/E20220086

      关键词:腹腔镜胰腺肿瘤保留脾脏胰腺切除术
      摘要 (260)HTML (37)PDF 1020.49 K (532)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腺囊实性肿瘤中青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30例胰腺囊实性肿瘤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观察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病理类型及随访结果。结果 30例患者均于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29例成功保留脾脏,1例术中联合脾脏切除。手术时间(200.5±20.5)min,出血量(220.4±30.5)mL,术后下床时间(1.5±0.5)d,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2.1±1.1)d,术后住院时间(6.5±1.5)d。术后5例出现胰漏,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穿刺引流治愈。术后病理报告显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3例,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和大范围脾脏梗死。结论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需要由具备丰富腹腔镜操作技能的医师实施,用该方法治疗胰腺囊实性肿瘤中青年患者安全且高效,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 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中经尿管逆行置入双J管的应用效果

      2023, 29(6):77-80.DOI: 10.12235/E20220379

      关键词:完全腹腔镜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导尿管双J管膀胱癌腹腔途径
      摘要 (479)HTML (21)PDF 2.59 M (481)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中经尿管逆行置入双J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0月该院5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并于术中经尿管逆行置入双J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全切,采用经尿管逆行放置双J管,在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新膀胱术中置入双J管,操作时间2~4 min,单侧平均置入时间为(2.8±0.6)min,住院时间为(13.0±0.8)d。5例患者术后排尿恢复较好,且在病情恢复过程中均未发生尿漏和感染。结论 在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中,应用经尿管逆行置入双J管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不破坏气腹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其是一种在新膀胱术中安全、有效且便捷的辅助手段。

    上一页123456
    共15页148条记录 跳转到GO

中国内镜杂志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