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8(11):65-70.DOI: 10.12235/E20210789
摘要:目的 研究耳内镜在听骨链探查及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5月该院64例(64耳)听骨链探查鼓室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耳内镜组采用耳内镜手术,显微镜组采用显微镜手术。结果 在病变范围未超过鼓窦的患者中,耳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显微镜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显微镜组,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率低于显微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耳内镜组鼓膜愈合率为93.3%(28/30),显微镜组鼓膜愈合率为91.2%(31/34),两组患者均能获得较高的鼓膜愈合率以及纯音听阈均值(PTA)的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在听骨链重建的患者中,耳内镜组人工听骨植入患者气骨导间距(A-B gap)缩小程度大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病变未超过鼓窦的患者中,选择耳内镜手术优势较多,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2021, 27(6):37-42.DOI: 10.12235/E20200468
摘要: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应用于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河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107例,均符合行电子支气管镜术指征,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6例)。两组患儿在行电子支气管镜术的过程中,均给予心电监护、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镇痛镇静。对照组以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浅程度指导用药;观察组持续行BIS监测,根据BIS监测数值判断麻醉深浅程度并指导用药。记录两组患儿术前、术中及操作结束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及呛咳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T1、T2时间点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因低氧血症导致的操作中断、引起二次进镜操作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在丙泊酚药物用量上,观察组也少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在危重症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术中,BIS监测能够有效监测患儿的麻醉深浅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患儿能够安全顺利地完成电子支气管镜术。
2020, 26(10):54-61.DOI: 10.12235/E20200052
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两种圈套器牵引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接受ESD治疗的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患者72例,A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组,B组为粗圈套器圈套牵引组,C组为细圈套器圈套牵引组。比较3组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止血夹脱离次数、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一次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7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术,3组病灶直径、术中明显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手术平均时间和黏膜下补充注射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100.00%)一次完整切除率高于B组和A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组织夹脱离次数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圈套器牵引辅助技术能明显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且具有牵引方向可调节的优点。使用体外细圈套器辅助牵引法,组织夹不易脱离,一次完整切除率高,特别是在上消化道困难ESD术中应用更具优势。
2016, 22(3):60-62.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3
摘要: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二氧化碳CO2激光治疗声带白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14例)、CO2激光(15例)治疗的29例声带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和首次手术局部复发控制率等。结果 两组术中术后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离子组术后1个月黏膜恢复情况好于CO2激光组;等离子组14例患者,5例复发,复发率35.71%;CO2激光组15例患者,1例复发,复发率6.67%。结论 激光与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均为治疗声带白斑的微创的手术方式,CO2激光组复发率低于等离子射频消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