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9(5):84-88.DOI: 10.12235/E20220313
摘要:目的 探讨全覆膜金属支架在治疗无法行外科手术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0年6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镜诊治中心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胰管留置全覆膜金属支架的9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均行ERCP,术中见乳头呈鱼嘴样开口,插管后均可见胶冻状液体流出,造影见主胰管局部或弥漫扩张,分枝胰管呈囊状扩张,5例置入10 mm×80 mm、4例置入10 mm×60 mm全覆膜金属支架,2例术中同时置入胆道支架。术后患者腹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2例术后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给予对症治疗后缓解,无胰腺炎、胆管炎、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24个月,无腹痛和复发,无支架移位,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无新发糖尿病,1例随访至16个月时,支架堵塞,行胰管清理及支架更换。出院当天生活质量卡氏评分为(96.67±3.54)分,较术前的(82.78±3.63)分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和6个月生活质量卡氏评分为(94.82±3.87)和(91.33±2.50)分,与出院当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无法行外科手术的IPMN患者,内镜下胰管全覆膜金属支架置入术安全有效,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胰腺炎复发和手术频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2022, 28(10):61-65.DOI: 10.12235/E20210748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留置导丝取石在胆管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308例胆管大结石(1.2~1.5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网篮组152例,气囊组42例,联合组38例,导丝组76例,分析不同取石方法的效果。结果 308例患者均成功取石或置入胆道塑料支架。导丝组取石成功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导丝组结石嵌顿率较其他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导丝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5%(8/76),低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低于其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组患者术后胆管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网篮组和联合组各有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经内镜止血后好转,4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孔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导丝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住院时间较其他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胆道导丝留置法联合网篮或者气囊取石,对于1.2~1.5 cm的大结石,能够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减少结石乳头嵌顿率,缩短ERCP操作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
2022, 28(8):74-78.DOI: 10.12235/E20210573
摘要:目的 探究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囊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20例胆囊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ERCP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以及病理组织情况。结果 ERCP治疗前后TBil[(230.61±100.73)和(110.10±55.02)μmol/L]和DBil[(190.93±99.72)和(88.13±38.30)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活检钳和细胞刷联合活检的阳性率高于单项活检(P = 0.019,P = 0.008)。结论 ERCP对于晚期胆囊癌合并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有较好的退黄效果,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可在患者无外科手术指征时取活检确诊胆囊癌,为进一步综合治疗提供病理依据。
2021, 27(6):19-25.DOI: 10.12235/E20200377
摘要:目的 探讨经内镜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并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射频组(n = 16,腔内RFA联合支架置入)和对照组(n = 30,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黄疸消退程度、腹痛缓解情况、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穿孔、出血、胆漏和胰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胆管炎和一过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射频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分别为(62.99±42.31)和(50.89±37.78)μmol/L,较术前的(181.51±114.14)和(156.90±105.79)μmol/L明显降低,对照组分别为(112.21±84.27)和(84.23±70.01)μmol/L,较术前的(184.06±130.00)和(160.65±119.93)μmol/L明显降低,射频组黄疸消退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降低,射频组腹痛缓解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P < 0.05)。射频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和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分别为296和241 d,均长于对照组的240和188 d(P < 0.05)。结论 对于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腔内RFA联合胆管支架较单纯胆管支架置入能够更有效地减黄、缓解癌性疼痛、延长支架通畅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2021, 27(12):67-70.DOI: 10.12235/E20210198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应用于高龄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6月-2018年6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行ERCP检查的300例高龄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合并十二指肠憩室分为两组,A组为十二指肠憩室患者,B组为非十二指肠憩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胆管结石的复发率、不同憩室类型的胆管结石复发的差异、ERCP应用于高龄胆管结石患者的安全性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胆管结石复发率为32.08%,B组为18.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患者的胆管结石复发率高于憩室旁乳头及憩室间乳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00例患者的取石成功率为93.00%,其中一次性成功取石231例,48例行第2次ERCP术后完全取出,21例取石失败。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3%,其中高淀粉酶血症8例,一过性胆管炎2例,轻型急性胰腺炎3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应用ERCP治疗高龄胆管结石的安全性较好,十二指肠憩室可促进胆管结石形成,其中憩室内乳头对结石的复发有较大影响。
2021, 27(7):71-74.DOI: 10.12235/E20200492
摘要:目的 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应用于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2月17例在苏北人民医院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的病例特点、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7例患者共行19次ERCP,平均1.1次/例,治疗成功率为94.1%(16/17)。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9.4%(5/17),其中胰腺炎2例(11.8%)、迟发性出血1例(5.9%)和胆道感染2例(11.8%),均经治疗后康复。结论 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行ERCP是安全、有效的,但需做好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措施,以进一步提高ERCP诊治的安全性。
2018, 24(6):48-52.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8.06.009
摘要: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结合柱状气囊扩张后涂片在诊断肝门部胆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在ERCP过程中,52例肝门部胆道恶性肿瘤患者行ERCP时给予柱状气囊扩张狭窄处,同时将气囊表面残留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并配合导丝辅助下向胆管内引入活检钳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获取标本。结果 经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技术行肝门部病变胆道活检夹取组织块成功率为100.0%,52例钳夹活检中31例获得组织学诊断,活检阳性率为59.6%;行柱状气囊扩张后细胞涂片中有22例获得细胞学诊断,阳性率为42.3%;涂片联合活检,共有34例获得确诊,阳性率65.4%,所有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ERCP导丝辅助进行肝门部胆道活检技术是安全、简便、易于掌握的获取病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联合柱状气囊扩张后的气囊表面残留物涂片病理检查可作为钳夹活检的一种补充,为肝门部肿瘤病理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2016, 22(5):57-60.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5.012
摘要: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技术在胆道恶性肿瘤合并胆道梗阻中的应用。方法 在ERCP过程中,62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行ERCP时利用导丝辅助下向胆管内引入活检钳对病变处进行活检获取标本。结果 经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技术行胆道活检夹取组织块成功率为100.0%,62例钳夹活检中41例获得组织学诊断,活检敏感性为66.1%,活检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同时研究发现胆管上中段活检阳性率(上段76.9%;中段78.6%)明显高于胆管下段(45.5%)(P <0.05),胆管原发肿瘤活检阳性率(88.2%)高于非胆管起源肿瘤(胰腺癌阳性率35.3%)引起的胆道梗阻(P <0.01)。结论 经ERCP导丝辅助胆道活检技术是安全、简便、易于掌握地获取病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为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提供了重要方法。
2016, 22(12):94-96.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12.020
摘要:目的??探讨胰管支架置入术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反复胰管导丝插入患者术后胰腺炎(PEP)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因插管困难而导致导丝反复进入胰管的胆道疾病患者64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皆常规行ERCP术,观察组术中置入胰管支架,对照组术后不置入胰管支架或者鼻胰管,术后监测腹痛症状,血淀粉酶。统计并对比分析两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腹痛评分、Ranson评分、淀粉酶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发生5例PEP,发生率为15.6%,其中轻型4例(12.5%)、中型1例(3.1%);对照组发生13例PEP,发生率为40.6%,其中轻型6例(18.8%)、中型4例(12.5%)、重型3例(9.4%)。观察组PE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轻、中、重型PE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中、重型PE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Ranson评分为(1.2±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1.2)分(P <0.05);观察组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3.0±0.6)d,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1.4)d(P <0.01)。两组皆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胰管支架置入能够有效预防因导丝反复进入胰管患者的PEP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痛楚、促进患者恢复。
2014, 20(1):56-58.
摘要:目的 评价乳头肌切开术(EST)在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特发性胰腺炎中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该院7年来收治的18例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特发性胰腺炎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8例患者成功17例,成功率94.44%,EST 17例,其中中切开9例,小切开+柱状气囊扩张8例,胆管支架置入3例,鼻胆管引流14例,无严重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ST对于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特发性胰腺炎,安全有效,能够进一步明确病因、有效地控制并预防复发,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