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31(2):1-8. DOI: 10.12235/E20240347
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输尿管软镜联合可弯曲负压吸引鞘应用于感染性肾结石取石术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2024年4月该院收治的87例感染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FURL)治疗,根据术中选用输尿管软镜鞘(UAS)的不同,分为负压鞘组(n = 43)和常规鞘组(n = 44)。负压鞘组选用可弯曲负压吸引鞘行FURL,常规鞘组选用常规鞘行FURL。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PSM平衡各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术后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PSM作1∶1匹配后,得到42对感染性肾结石患者。负压鞘组结石清除率为90.48%(38/42),明显高于常规鞘组的71.43%(30/42)(P < 0.05);负压鞘组术中最小肾盂内压、平均肾盂内压和最大肾盂内压明显低于常规鞘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鞘组(P < 0.05);负压鞘组术后2 h的PCT和WB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鞘组,PCT和WBC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鞘组(P < 0.05);负压鞘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4/42),明显低于常规鞘组的28.57%(12/42)(P < 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联合可弯曲负压吸引鞘用于感染性肾结石取石术,临床疗效确切,有助于降低术中肾盂内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PCT和WBC水平,加快术后恢复,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 31(2):9-15. DOI: 10.12235/E20240374
摘要: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银质针温热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腰椎功能和局部压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LDH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常规腰背肌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银质针温热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局部压痛、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和5-羟色胺(5-HT)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椎间孔镜手术联合银质针温热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LDH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局部压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 31(2):16-24. DOI: 10.12235/E20240256
摘要:目的 评估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联合无结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大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中大型肩袖撕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双排缝合联合无结缝线桥技术,对照组采用关节镜下单排缝合联合无结缝线桥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和外侧的T2值、肩关节活动度、相关量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分情况,以及肩峰-肱骨头间距(A-H间距);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关节僵硬和肩袖再撕裂情况。结果 术后3、6和12个月,两组患者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和外侧的T2值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各时点冈上肌腱中间、内侧和外侧的T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6和12个月,两组患者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和A-H间距逐渐增大,且明显大于术前(P < 0.05),观察组各时点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和A-H间距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6和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逐渐升高,观察组各时点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6和12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关节僵硬和肩袖再撕裂发生率为2.17%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9%和13.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中大型肩袖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双排缝合联合无结缝线桥技术,能有效地促进术后肩袖组织愈合,加大肩关节活动度和A-H间距,恢复肩关节功能,减轻肩部疼痛,与关节镜下单排缝合联合无结缝线桥技术相比,能有效地降低术后肩袖再撕裂和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 31(2):25-30. DOI: 10.12235/E20240182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锁定空心螺钉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疼痛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3例,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关节镜组(57例)和传统组(56例)。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辅助下锁定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传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24 h疼痛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术前和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以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 关节镜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5-羟色胺(5-HT)、P物质(SP)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但关节镜组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关节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关节镜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伸直度和屈曲度明显大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关节镜组术后切口感染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锁定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抑制疼痛因子释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 31(2):31-37. DOI: 10.12235/E20240346
摘要:目的 评估肩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肩袖撕裂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9例,两组各失访1例,最终两组各纳入58例。两组均于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对照组采用单排固定缝合技术,试验组采用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6(IL-6)]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和ASES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增大,且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的CRP、TGF-β1和IL-6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肩袖再撕裂和关节僵硬发生率为3.45%和3.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9%和18.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肩袖撕裂患者应用双排缝线桥修复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和疼痛,加大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并可减少肩袖再撕裂和关节僵硬的发生。
2025, 31(2):38-44. DOI: 10.12235/E20240366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麻醉效果,并探讨其适宜剂量。方法 选择择期行ERCP的老年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E1组、E2组和E3组,各35例。E1组、E2组和E3组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20、0.35和0.50 mg/kg,静推15 s后,均给予丙泊酚1.00 mg/kg静脉注射。记录患者摆好左侧卧位后(T0)、诱导成功时(T1)、内镜置入喉部时(T2)、括约肌置管或切开时(T3)和苏醒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麻醉恢复时间和麻醉恢复后15 min静息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点比较,E1组T1、T2、T3和T4时点HR和MAP降低,E3组T1、T2、T3和T4时点HR和MA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2组T1、T2、T3和T4时点HR和MAP无明显变化(P > 0.05);与E3组比较,E1组和E2组T1、T2、T3和T4时点HR和MAP较低,且E1组明显低于E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E1组比较,E2组和E3组丙泊酚用量减少,且E3组明显少于E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E3组比较,E1组和E2组苏醒时间较短,且E2组较E1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E1组比较,E2组和E3组苏醒后15 min疼痛VAS评分较低,且E3组较E2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1组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和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E2组和E3组(P < 0.05),E3组拟精神症状和视觉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E1组和E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头晕和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0.35 mg/kg的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应用于老年患者ERCP,呼吸循环更稳定,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025, 31(2):45-54. DOI: 10.12235/E20230633
摘要:目的 比较艾司氯胺酮与硫酸镁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3年10月于该院择期行LC治疗的老年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硫酸镁组和生理盐水组,各52例。麻醉诱导前15 min,艾司氯胺酮组给予盐酸艾司氯胺酮注射液0.20 mg/kg静脉输注;硫酸镁组给予硫酸镁注射液50.00 mg/kg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组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入室建立心电监护后即刻(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气腹即刻(T3)、胆囊切除即刻(T4)和气管拔管前即刻(T5),使用监护仪监测3组患者的心率(HR)和血压(BP)。分别于T0、T4和T5时点,检测3组患者血清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比较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阿托品和去氧肾上腺素使用情况、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分别于术后2、6、12、24 h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比较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T0时点比较,硫酸镁组与生理盐水组T1时点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生理盐水组T2、T3、T4和T5时点HR、SBP和DBP较T0时点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艾司氯胺酮组比较,硫酸镁组T1和T2时点HR明显降低,T1时点SBP和DBP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生理盐水组T1时点HR、SBP和DBP明显降低,T2、T3、T4和T5时点HR、SBP和DBP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硫酸镁组比较,生理盐水组T1、T2、T3、T4和T5时点HR、SBP和DBP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T0时点比较,3组患者T4和T5时点血清Cor和NE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艾司氯胺酮组和硫酸镁组T4和T5时点血清Cor和NE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艾司氯胺酮组和硫酸镁组T4和T5时点血清Cor和N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艾司氯胺酮组和硫酸镁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且艾司氯胺酮组明显多于硫酸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术中阿托品和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艾司氯胺酮组和硫酸镁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硫酸镁组与艾司氯胺酮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艾司氯胺酮组和硫酸镁组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艾司氯胺酮组与硫酸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艾司氯胺酮组和硫酸镁组术后2、6、12和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艾司氯胺酮组与硫酸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与硫酸镁用于行LC的老年患者,均能起到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和减轻术后疼痛的作用。
2025, 31(2):55-62. DOI: 10.12235/E20240492
摘要:目的 分析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98例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单独运用及联合运用上述三种检查手段诊断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经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乳腺导管内良性病变152例,均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性病变46例,25例乳腺导管内癌,21例浸润性导管癌。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经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者联合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95.45%、81.31%、84.85%和97.47%;其中,乳管镜和三者联合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P < 0.05),乳管镜和三者联合检查的检出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乳管镜诊断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1.30%、97.20%和95.77%,乳腺钼靶分别为65.00%、94.21%和86.96%,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为70.73%、96.06%和89.88%,三者联合分别为95.65%、97.28%和96.89%。三者联合检查和单用乳管镜诊断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都明显高于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P < 0.05),而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三者联合检查和单用乳管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4种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乳管镜对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且三者联合检查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诊断效能,但效果有限。
2025, 31(2):63-69. DOI: 10.12235/E20240309
摘要:目的 探讨圈套器冷切除术(CSP)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阑尾口结肠腺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56例阑尾口结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SP组(经CSP治疗,41例)和EMR组(经EMR治疗,15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结局。主要结局为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及术后阑尾炎,次要结局为: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CSP组手术时间较EMR组短,治疗费用较EMR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SP组适用病灶直径较EMR组小,病灶性质为管状腺瘤占比明显多于EMR组;两组患者进镜时间、肠道准备评分、住院时间、病灶形态和病灶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均未见穿孔和术后阑尾炎事件,CSP组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但术后可以自愈,无需内镜干预。两组患者完整切除率均为100.0%;CSP组整块切除率为100.0%,明显高于EMR组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SP组局部复发率为2.4%(1/41),EMR组未见局部复发(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SP和EMR治疗阑尾口结肠腺瘤都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与EMR比较,CSP更多地应用于直径较小的管状腺瘤,具有经济和省时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复发的风险。EMR适用范围更广,但价格和手术时间存在劣势,个别病例需分块切除。临床需根据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2025, 31(2):70-75. DOI: 10.12235/E2024036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抑制蛋白家族成员5(ING5)表达水平与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该院行ESD的早期胃癌患者96例(研究组),另选择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96例(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ING5表达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ING5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ING5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 < 0.05);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复发组癌组织为中分化和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比例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 < 0.05);ING5 < 0.75、分化程度为中分化和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是影响早期胃癌患者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ING5在早期胃癌患者的血清中呈低表达,而且是ESD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可作为一种抑癌基因标志物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2025, 31(2):76-82. DOI: 10.12235/E20240329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术式将患者分为腔镜组(n = 52,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和开腹组(n = 50,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胃泌素族激素水平(血清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前1 d,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明显高于术前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腔镜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开腹组,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明显低于术前1 d,且腔镜组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石清除率与开腹手术相当,但该术式有助于肝功能的快速恢复,对胃泌素族激素的影响小,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5, 31(2):83-88. DOI: 10.12235/E20240116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对内镜普通活检无法诊断的食管狭窄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该院因内镜普通活检无法明确诊断而行EUS-FNA的6例食管狭窄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最终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为诊断标准,分析EUS-FNA对内镜普通活检无法诊断的食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EUS-FNA,穿刺病理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5例,慢性炎症1例。其中,5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术后病理与穿刺病理相符,1例患者长期随访并复查胃镜,临床表现和普通胃镜结果均无恶性肿瘤证据,考虑仍为炎性改变,与穿刺病理结果一致。所有患者未发生腹痛、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EUS-FNA用于诊断普通内镜活检无法诊断的食管狭窄性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