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6):1-7. DOI: 10.12235/E20230617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该院行ERCP的患者62例。随机行内镜乳头夹闭成形术32例,成功30例。分为两组,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成功组(A组,n = 30)和十二指肠乳头未夹闭组(B组,n = 30)。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3.8%(30/32)。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术后出血和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均无十二指肠穿孔病例。两组患者1年内胆管炎发病率和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胆管炎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对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后乳头的夹闭成形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减少远期胆管炎的发生,降低结石复发率。
2024, 30(6):8-16. DOI: 10.12235/E20240170
摘要:目的 探讨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胆汁淀粉酶(BA)、胆汁细菌阳性率和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3年2月在该院进行ERCP的14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需要行EST,根据EST的不同分为两组,各73例。观察组接受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治疗,对照组行传统EST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术前、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综合胆红素(CB)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炎症和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以及BA和胆汁细菌阳性率。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TBiL、CB和ALT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和3 d,两组患者血清CRP、HMGB1、Cor和NE水平及BA浓度高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各时点胆汁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1和3 d胆汁细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OPBR发生率和术后12个月复发率(15.07%和1.37%)低于对照组(57.53%和10.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线阵超声内镜引导精准EST相对于传统EST,能有效减少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损伤,避免肠胆反流,抑制BA分泌及细菌增殖,降低OPBR的发生风险。
2024, 30(6):17-22. DOI: 10.12235/E20240089
摘要:目的 比较柔性臂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FASTER)辅助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传统食管ESD的临床效果,以探索更安全、高效的ESD手术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FASTER辅助ESD和传统ESD方法在离体猪食管模型中进行手术操作。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总时间、ESD时间、直视剥离率、整体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FASTER辅助ESD组的手术总时间[(19.2±2.9)和(28.9±8.2)min]和ESD时间[(13.0±2.9)和(21.6±8.3)min]明显短于传统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直视剥离率明显高于传统ESD组(96.2%和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4);肌层损伤率明显低于传统ESD组(19.2%和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完整切除率和穿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些优势在食管非重力位病变中更加明显。结论 FASTER辅助下的食管ESD较传统ESD更加安全和高效。
2024, 30(6):23-29. DOI: 10.12235/E20230378
摘要:目的 分析血清微RNA-198(miRNA-198)和微RNA-365(miRNA-365)联合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该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80例CAG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8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CAG患者萎缩程度分为:轻度56例,中度84例,重度40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对血清中miRNA-198和miRNA-365的相对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分析血清miRNA-198和miRNA-365水平对CAG的诊断价值。采用四格表,分析血清miRNA-198和miRNA-365联合胃镜检查对CAG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miRNA-198和miRNA-365水平明显降低,且随着萎缩程度的加重,血清miRNA-198和miRNA-365水平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miRNA-198和miRNA-365水平诊断CAG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8和0.945,联合胃镜检查诊断CAG的敏感度为98.33%,特异度为81.11%,准确度为89.72%,其诊断效能均高于血清miRNA-198、miRNA-365和胃镜单独诊断。结论 CAG患者血清miRNA-198和miRNA-365水平降低,对CAG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联合胃镜检查,可明显提高CAG的诊断价值。
任玲,张树贤,王坤,王璐,梁旭阳,左晨艳,张志梅,孙运良,吕胜祥
2024, 30(6):30-36. DOI: 10.12235/E20230531
摘要:目的 研究带线钛夹牵引技术在直肠乙状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该院67例行ESD治疗的直径 ≥ 3 cm的直肠乙状结肠L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带线钛夹牵引,将患者分为A组(带线钛夹牵引组,n = 32)和B组(传统ESD组,n = 35)。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大小、切除总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镜下形态均以颗粒型-结节混合型(LST-G-M)多见,术后病理均以绒毛状腺瘤为主。两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病灶平均面积为(13.6±8.4)cm2,明显大于B组的(9.3±4.7)cm2,A组切除总时间为(42.3±10.3)min,明显短于B组的(47.9±10.1)min,A组黏膜下剥离时间为(30.7±8.2)min,明显短于B组的(36.1±7.6)min,A组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为(2.7±1.1)次,明显少于B组的(3.5±1.2)次,A组单位时间剥离速率为(0.4±0.2)cm2/min,明显快于B组的(0.2±0.1)cm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带线钛夹牵引技术可为直肠乙状结肠巨大LST的ESD治疗提供更清晰的视野,且操作简单,能提高单位时间剥离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4, 30(6):37-42. DOI: 10.12235/E20230456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冲洗术对单纯性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3月于该院就诊,拟诊为单纯性结肠憩室炎,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4例,术中确诊为结肠憩室炎后,行内镜下冲洗治疗。总结结肠憩室炎内镜下表现,比较治疗前后腹痛症状、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观察住院时间和预后。结果 4例患者中,2例确诊为急性升结肠憩室炎,2例确诊为急性盲肠憩室炎,内镜下可见炎症憩室开口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憩室开口可见脓性分泌物、脓苔和粪石。经内镜下冲洗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减轻,WBC和CRP较治疗前降低;住院3~5 d后,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下冲洗术对单纯性结肠憩室炎有较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具有微创、安全和高效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2024, 30(6):43-49. DOI: 10.12235/E20230530
摘要:目的 探讨水下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结直肠小息肉(5~10 mm)患者186例,随机分为水下CSP组(n = 93)和传统CSP组(n = 9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息肉完全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止血夹使用量、术中术后出血和复发情况。结果 水下CSP组息肉共156枚,传统CSP组息肉共140枚。水下CSP组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传统CSP组(95.51%和8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水下CSP组术中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CSP组(13.46%和2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水下CSP组标本回收率明显高于传统CSP组(99.36%和9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水下CSP组单个息肉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CSP组[(86.23±33.66)和(111.77±40.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止血夹使用量、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发生。结论 水下C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完全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2024, 30(6):50-59. DOI: 10.12235/E20230434
摘要:目的 探讨嗜酸粒细胞(Eos)计数与鼻息肉(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该院行鼻内镜手术的NP患者189例,随访截止至2023年6月,根据NP复发的定义,分为复发组(n = 68)和未复发组(n = 121)。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分布和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逐步回归筛选;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Eos计数与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建立预测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的模型。结果 复发组的病变程度(多发性鼻息肉)、哮喘史、变应性鼻炎史、病变部位(鼻中隔偏曲)、Eos型鼻息肉、术后感染、术腔粘连、心理状态(不良)、Lund-Mackay评分、嗅裂前区评分( ≥ 1分)、嗅裂后区评分( ≥ 1分)、Eos计数和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发性鼻息肉(OR^ = 9.92,95%CI:4.70~20.94)、哮喘史(OR^ = 2.20,95%CI:1.05~4.63)、变应性鼻炎史(OR^ = 3.16,95%CI:1.50~6.66)、Eos型鼻息肉(OR^ = 4.06,95%CI:2.17~7.61)、术后感染(OR^ = 8.35,95%CI:2.94~23.74)、术腔粘连(OR^ = 5.08,95%CI:2.67~9.67)、Lund-Mackay评分 ≥ 15分(OR^ = 3.46,95%CI:1.05~6.49)、嗅裂前区评分 ≥ 1分(OR^ = 2.29,95%CI:1.25~4.22)、嗅裂后区评分 ≥ 1分(OR^ = 2.60,95%CI:1.40~4.82)、Eos计数 ≥ 0.47×109/L(OR^ = 4.19,95%CI:1.56~8.74)和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OR^ = 3.10,95%CI:1.63~5.87),是影响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这11个临床因素与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关联最紧密。NP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复发的风险计算公式:Logit(P) = 1-1/(1+e1.69-病变程度×2.29-哮喘史×0.79+变应性鼻炎史×1.15-Eos型鼻息肉×1.40-术后感染×2.12-术腔粘连×1.63-Lund-Mackay评分×1.24-嗅裂前区评分×0.83-嗅裂后区评分×0.95-Eos计数×1.43-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1.13)。根据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的风险公式,计算出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概率为0.80时,Youden指数最高,预测效果相对最好。结论 多发性鼻息肉、哮喘史、变应性鼻炎史、Eos型鼻息肉、术后感染、术腔粘连、高Lund-Mackay评分、嗅裂前后区评分高、Eos计数增加和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与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有关,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NP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复发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4, 30(6):60-66. DOI: 10.12235/E20230472
摘要:目的 分析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TCAR)治疗小儿鼾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小儿鼾症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 = 60,接受鼻内镜下扁桃体摘除 + 腺样体切除治疗)和观察组(n = 60,采用鼻内镜下TCAR切除患者腺样体和扁桃体),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情况和睡眠质量。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两组患儿魁北克睡眠问卷(QSQ)评分、艾普沃斯嗜睡量表(ESS)和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OSA-18)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观察组ESS和OSA-18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QSQ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两组患儿QSQ评分高于术前,ESS和OSA-18量表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鼻内镜下TCAR切除扁桃体和腺样体治疗小儿鼾症,相比于传统术式,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可进一步改善患儿通气功能,减轻患儿痛苦,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儿睡眠质量和生活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4, 30(6):67-73. DOI: 10.12235/E20230642
摘要:目的 探讨环泊酚复合阿芬太尼抑制老年患者胃镜置入反应的90%有效量(ED90)。方法 选择择期接受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环泊酚组(H组,n = 57)和环泊酚复合阿芬太尼5 μg/kg组(A组,n = 53)。根据有偏硬币设计序贯法(BCD-UDM)进行试验,H组仅静脉推注环泊酚,A组预先静脉推注阿芬太尼5 μg/kg,随后静脉推注环泊酚,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 1分,开始胃镜检查。环泊酚初始剂量均为0.200 mg/kg,相邻等级差剂量为0.030 mg/kg,若在静脉推注环泊酚后2.0 min,MOAA/S仍 > 1分,或胃镜置入时,患者出现呛咳或体动等影响操作的反应,视为无效反应,下一位患者则升高一个剂量梯度。若前一位患者麻醉效果判定为有效反应,则根据BCD-UDM,确定下一位患者随机用药剂量,有11%(b = 0.11)的概率降低一个剂量梯度,有89%(1-b = 0.89)的概率保持不变,每组出现第45个有效反应时,终止试验。采用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单用环泊酚和环泊酚复合5 μg/kg阿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抑制胃镜置入反应的ED90、95%有效量(ED95)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A组环泊酚的ED90为0.296 mg/kg(95%CI:0.275~0.338),ED95为0.310 mg/kg(95%CI:0.291~0.383);H组环泊酚的ED90为0.407 mg/kg(95%CI:0.390~0.447),ED95为0.420 mg/kg(95%CI:0.402~0.483)。与H组比较,A组环泊酚总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环泊酚复合阿芬太尼5 μg/kg和单独使用环泊酚,抑制老年患者胃镜置入反应的ED90分别为0.296 mg/kg和0.407 mg/kg。
2024, 30(6):74-79. DOI: 10.12235/E20230467
摘要:目的 分析环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剂量。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99例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各33例。A组给予0.3 mg/kg环泊酚+1.5 μg/kg芬太尼麻醉,B组给予0.4 mg/kg环泊酚+1.5 μg/kg芬太尼麻醉,C组给予0.5 mg/kg环泊酚+1.5 μg/kg芬太尼麻醉。比较3组患者麻醉情况、检查情况、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首次麻醉成功率低于B组和C组,胃镜检查时间长于B组和C组,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短于B组和C组,B组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短于C组,A组T2、T3、T4和T5时点的BIS高于B组和C组,A组T2、T3、T4和T5时点MAP和HR水平低于B组和C组,A组体动和呛咳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C组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统计学有意义(P < 0.05);A组和C组各1例患者因低氧血症停止胃镜操作,B组未出现低氧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4例、B组6例和C组10例因低血压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干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胃镜检查采用0.4 mg/kg环泊酚+1.5 μg/kg芬太尼麻醉方案,能够获取较佳的麻醉效果,缩短检查时间和离院时间,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2024, 30(6):80-82. DOI: 10.12235/E20230321
摘要:目的 探索超声内镜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总管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2023年1月该院3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超声内镜扫查胆总管,观察胆总管壁厚度,测定胆总管宽度和胆总管腔情况。结果 胆总管壁毛糙的97.3%(36/37),胆总管壁平均厚度0.19 cm,胆总管平均宽度0.47 cm,胆总管腔内絮状物沉积的73.0%(27/37),胆总管扭曲的13.5%(5/37),在超声内镜检查中,所有患者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均无出血。结论 超声内镜在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检查中,能清晰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总管情况,大部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胆总管炎性病变,但所有患者均无胆管炎的临床症状。
2024, 30(6):83-88. DOI: 10.12235/E20230473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血管针吸活检(EBUS-TVNA)在肺门和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1月该院接受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因病变和气道间隔血管,行EBUS-TVNA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BUS-TVNA诊断阳性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穿过肺动脉和分支,2例分别穿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取标本。有8例患者明确诊断,恶性病变6例,良性病变2例,EBUS-TVNA诊断肺门和纵隔疾病的总体阳性率为80.0%(8/10),诊断恶性疾病的敏感度为85.7%(6/7),特异度为100.0%(3/3);有2例患者未能明确诊断,1例行经皮肺穿刺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肺转移,1例随访6个月,病灶缩小归为良性。入组患者检查耐受性较好,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BUS-TVNA诊断肺门和纵隔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作为传统超声内镜技术的有效辅助手段。
中国内镜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