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4):1-6. DOI: 10.12235/E20230564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2年8月该院骨伤科收治的310例LDH患者,均接受PTED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疗效优良的患者259例,纳入优良组,疗效可和差的患者51例,纳入非优良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LDH患者PTED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310例LDH患者,均接受PTED治疗,随访1年,疗效优良259例,优良率为83.55%。与优良组比较,非优良组年龄 > 50岁、腰腿痛、病程 > 1年、侧隐窝狭窄、纤维环破裂、Modic改变、工作模式(负重或长期固定姿势)、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Ⅲ级至Ⅳ级比例更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50岁(OR^ = 1.022,95%CI:1.006~1.038)、腰腿痛(OR^ = 1.059,95%CI:1.036 ~ 1.081)、侧隐窝狭窄(OR^ = 1.069,95%CI:1.020~1.120)、工作模式为负重或长期固定姿势(OR^ = 1.064,95%CI:1.025 ~ 1.104),是导致LDH患者PTED治疗效果不良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LDH患者经PTED治疗后随访1年,疗效优良率为83.55%,影响疗效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 > 50岁、腰腿痛、侧隐窝狭窄和工作模式为负重或长期固定姿势,临床可据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024, 30(4):7-13. DOI: 10.12235/E20230402
摘要:目的 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1年,根据脊髓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评价手术节段的稳定性。结果 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均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年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未见手术节段失稳病例,术后1年评价疗效,优1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 Endo-LOVE治疗单节段CSM安全、有效、微创,短期随访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2024, 30(4):14-20. DOI: 10.12235/E20230305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十二指肠间质瘤(duodenal 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及不同手术方式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2000年-2019年诊断为duodenal GIST的患者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473例患者,中位年龄59岁,肿瘤中位直径50 mm。65.1%的患者初诊时为局限期,共390例(82.4%)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内镜治疗46例(11.8%),外科手术344例(88.2%)。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 73岁、男性、肿瘤直径 > 67 mm和发生远处转移,是影响duodenal GIST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接受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是CSS的独立保护因素(P < 0.05)。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duodenal GIST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相似(5年CSS为84.8%和88.2%,10年CSS为80.1%和80.6%,15年CSS为71.2%和72.3%,P > 0.05)。结论 年龄 > 73岁、男性、肿瘤直径 > 67 mm和肿瘤出现远处转移,是影响duodenal 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duodenal GIST的长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2024, 30(4):21-28. DOI: 10.12235/E20230407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一次性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无痛胃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无痛胃镜中使用的固定器,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塑料咬口,观察组采用新型一次性气管插管固定器(胃镜保),两组患者均行无痛胃镜检查。运用倾向评分匹配,消除两组混杂因素后,分析影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进镜时间、置管稳固性、医护人员吸痰和供氧便捷性情况。结果 1∶1匹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纳入患者124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变量达到均衡,匹配良好。结果表明,观察组躁动、咬口脱出、胃镜咬瘪和咽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检查前SpO2和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检查中,对照组HR较检查前明显加快,SpO2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变化不明显。观察组插管固定后稳定性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进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另外,观察组吸痰和供氧便捷性更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 > 70岁、BMI≥24 kg/m2和未采用新型一次性气管插管固定器,是导致无痛胃镜检查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无痛胃镜检查中使用新型一次性气管插管固定器,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24, 30(4):29-35. DOI: 10.12235/E20230339
摘要:目的 评估短程口服糖皮质激素,预防大面积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该院消化内科因食管早癌行ESD,且手术剥离食管面积 ≥ 3/4环周的患者44例,所有患者在ESD后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糖皮质激素使用疗程分为:3周疗法组和8周疗法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狭窄率、难治性狭窄率、术后内镜球囊扩张术(EBD)例数及频次和激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3周疗法组和8周疗法组ESD后食管狭窄率分别为33.3%(5/15)和48.3%(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0,P = 0.343);术后难治性狭窄率分别为6.7%(1/15)和10.3%(3/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SD后使用EBD率分别为20.0%(3/15)和41.4%(1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1,P = 0.156);接受球囊扩张次数分别为0(0,0)和0(0,1)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44,P = 0.149)。8周疗法组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9/29),3周疗法组中无糖皮质激素不良事件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3)。结论 3周疗法和8周疗法在降低大面积食管ESD后食管狭窄的发生率、球囊扩张率,以及减少球囊扩张频次方面,效果相当,3周疗法组的糖皮质激素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8周疗法组低,短程糖皮质激素预防食管ESD后狭窄,安全性较高。
2024, 30(4):36-44. DOI: 10.12235/E20230373
摘要:目的 通过决策树模型,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因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术的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建立决策树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用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两种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筛选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使用模型预测患者复发风险。结果 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有胆道取石史(P = 0.000)、胆总管直径 > 1.60 cm(P = 0.000)和既往有胆囊切除史(P = 0.004)为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高危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胆囊切除史(P = 0.003)、既往有胆道取石史(P = 0.000)、胆总管直径 > 1.60 cm(P = 0.000)、结石数量 ≥ 2枚(P = 0.001)和胆道支架(P = 0.038)为影响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 ≥ 40.5 g/L(P = 0.026)为保护性因素。决策树模型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相比,总体准确率为92.2%和93.3%,AUC为0.890(95%CI:0.839~0.940)和0.926(95%CI:0.887~0.964),敏感度为87.0%和85.3%,特异度为81.0%和89.2%。结论 既往有胆道取石史、胆总管直径 > 1.60 cm和既往有胆囊切除史是影响结石复发的高危危险因素。决策树模型简单易行,可以较好地预测结石患者的复发风险,可用于筛选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高危人群,并针对性预防。
2024, 30(4):45-51. DOI: 10.12235/E20230533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夜间血压和结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23年3月于该院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174例结肠癌患者。将术前夜间血压下降率 ≥ 0%的患者作为下降组,例数为92例;将术前夜间血压下降率 < 0%的患者作为上升组,例数为82例。分别收集患者在入室时、手术开始即刻、手术开始至30 min后、手术开始至60 min后、手术开始至120 min后和手术完成时的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下降组糖尿病发生率与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上升组(P < 0.05);术前24 h动态血压参数中,两组患者术前夜间舒张压与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中MAP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后各时间点MAP明显低于入室时(P < 0.05);下降组术后住院时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0.87%,明显低于升高组的31.71%(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夜间血压上升为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术前夜间血压上升为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4, 30(4):52-58. DOI: 10.12235/E20230381
摘要: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6月-2023年5月258例接受ERCP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ERCP与LC间期不同分为:A组(≤24 h)、B组(24~72 h)和C组( > 72 h)。结果 C组LC手术时间为58.0(46.0,73.0)min,明显长于A组的43.5(35.3,51.0)min和B组的43.0(35.0,51.0)min;C组腹腔引流管留置率为31.3%(21/67),明显高于A组的8.9%和B组的8.1%;B组行四孔法LC的3例(2.2%),明显少于A组的7例(12.5%)和C组的9例(13.4%),C组住院总时间长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再次ERCP率、LC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RCP术后24~72 h行LC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安全、有效、易行和经济的治疗时机。
2024, 30(4):59-65. DOI: 10.12235/E20230383
摘要: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淀粉酶(AM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患者102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双镜组(63例)和开腹组(39例),双镜组行双镜联合(腹腔镜和胆道镜)治疗,开腹组行开腹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取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指标、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MIP-1β、hs-CRP、AMS、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双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肛门排气时间、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总有效率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的时点、组间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和7 d的VAS较术前降低,且双镜组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MIP-1β、hs-CRP和AMS较术前降低,且双镜组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镜组术后7 d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丙二醇(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双镜组术后7 d的SOD和GSH-Px高于开腹组,AOPPs和MDA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4.76%和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胆囊结石患者来说,经双镜联合治疗后,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血清MIP-1β、hs-CRP和AMS指标,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术后恢复。
2024, 30(4):66-74. DOI: 10.12235/E20230353
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缝合应用于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一期缝合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9月该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0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根据不同缝合方式,分为:间断缝合组(35例)和连续缝合组(35例)。两组患者均行相同的术后处理,并持续6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前及术后14 d生活质量、术前及术后3 d炎症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石残留情况和复发情况等。结果 连续缝合组胆总管缝合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短于间断缝合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间断缝合租,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低于间断缝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各项得分和总分较术前升高,连续缝合组高于间断缝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3 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C-肽(C-P)水平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T)较术前升高,连续缝合组低于间断缝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和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一期缝合中应用连续缝合,可改进手术相关指标,缓解术后炎症和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增加结石残留和结石复发风险。
2024, 30(4):75-82. DOI: 10.12235/E20230237
摘要:目的 分析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构建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3年1月该院诊治的31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癌患者行胸腔镜手术发生术中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发生术中低血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31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中,有73例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发生率为23.55%(73/3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肺叶切除术、输液量 > 1 000 mL、出血量 > 1 000 mL、低蛋白血症、贫血、术前新辅助治疗和冠心病,是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构建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校正曲线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曲线下面积(AUC)为0.791(95%CI:0.729~0.853);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为5%~100%时,列线图预测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的净获益率较高。结论 糖尿病、肺叶切除术、输液量 > 1 000 mL、出血量 > 1 000 mL、低蛋白血症、贫血、术前新辅助治疗和冠心病,是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行胸腔镜手术的肺癌患者发生术中低血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2024, 30(4):83-88. DOI: 10.12235/E20230347
摘要:目的 比较经腹腔入路和经腹膜后入路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行LNSS的患者10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TLNSS)组(53例)和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RLNSS)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LNSS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肾动脉阻断时间明显较RLNSS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出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胆碱酯酶(ChE)较术前升高,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较术前降低,TLNSS组ChE明显低于RLNSS组,TLNSS组BUN和Scr明显高于RLN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LNSS组疾病控制率(DCR)和总体有效率(ORR)明显低于RLN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LNSS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RLN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RLNSS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热缺血时间,促进患者肠道功能和肾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应用。
中国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