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30(12):1-8. DOI: 10.12235/E20240119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发现高危患者。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189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PPC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前瞻性分析方式,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于该院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作为验证,按照预测模型进行分组(高危组和低危组),验证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9例患者中,发生PPCs的患者53例(28.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部并发症组与无肺部并发症组年龄、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肿瘤部位、一秒率(FEV1/FVC)、手术时间和术中通气策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在胸中上段、年龄 ≥ 65岁、手术时间长于210 min、术前肺功能差(FEV1/FVC < 70%)、COPD和术中使用传统通气策略,为影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Y = -3.646 + 1.565×肿瘤部位 + 1.451×年龄+1.230×手术时间+1.216×FEV1/FVC+1.170×COPD+0.953×术中通气策略。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验证上述模型对PPCs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69;高危组患者术后7 d PPCs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胸中上段肿瘤、年龄 ≥ 65岁、手术时间长于210 min、术前肺功能差(FEV1/FVC < 70%)、患有COPD和采用传统通气策略,是导致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发生PPC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因素所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发生PPCs的高危患者,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2024, 30(12):9-20. DOI: 10.12235/E20240287
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经腹入路与胸腹腔镜联合入路治疗食管胃连接部腺癌(AEG)的预后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该院行AEG切除术,并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11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 = 62)和胸腹腔镜联合组(n = 48)。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平衡组间差异,减少潜在混杂因素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营养状态指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存情况;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构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模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治疗方式对AEG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PSM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TNM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和食管侵犯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SM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胸腹腔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腹腔镜组(P <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腹腔镜组(P < 0.05),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 < 0.05),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数量和腹腔淋巴结清扫数量明显多于腹腔镜组(P < 0.05),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和体重(W)术前术后差值明显大于腹腔镜组(P < 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和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GEE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治疗对Hb和TRF指标影响更大,胸腹腔镜联合治疗对ALB、PAB和W指标影响更大;腹腔镜治疗方式是AEG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在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24 h VAS和术后营养方面占优势;胸腹腔镜联合治疗在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纵隔淋巴结清扫数量和腹腔淋巴结清扫数量方面占优势。综合考虑,腹腔镜治疗的短期预后更好。
2024, 30(12):21-28. DOI: 10.12235/E20240337
摘要:目的 评估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对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激反应和结石清除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4年6月该院194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 = 97)和观察组(n = 97)。对照组采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胆道镜取石联合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的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和肾上腺素(AD)]、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 d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差异。评估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胆漏、感染、结石残留和胸腔积液)。结果 术前和术后3 d,两组患者Cor、AD、CRP、IL-6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两组患者ALT、TBiL和GG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 d,两组患者ALT、TBiL和GGT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胆道镜联合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显著,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较小,有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王明辉,李群,刘晓峰,李文波,王静,马增翼,吴文明,李灵敏,孙奎林
2024, 30(12):29-35. DOI: 10.12235/E20240311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扩张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后食管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17例因食管静脉曲张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EIS)治疗后继发食管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球囊扩张组和探条扩张组。观察内镜下扩张治疗后狭窄缓解率、复发率,以及术中出血、穿孔、感染和胸痛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7例患者共进行了50次内镜下扩张治疗,首次扩张治疗后狭窄缓解率为76.47%,复发率为53.85%。食管狭窄完全缓解共需扩张次数为1~15次,中位所需扩张次数为2次。其中,35.29%(6/17)只需1次扩张即可完全缓解。术中有4.00%(2/50)发生撕裂出血,需内镜干预止血,术后6.00%(3/50)出现发热,2.00%(1/50)出现胸痛,无穿孔和纵隔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球囊扩张组缓解率高于探条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扩张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后食管狭窄安全且有效,在狭窄缓解方面,球囊扩张优于探条扩张。
刘飞,龚瑱昀,蔡紫萱,赵静,李沁恺,程桂莲,吴伟,许学新,胡端敏
2024, 30(12):36-42. DOI: 10.12235/E20240278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干预对预防Forrest Ⅱb级溃疡再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该院因消化道出血经胃镜明确为Forrest Ⅱb级溃疡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6例(75.4%,86/114)行内镜下治疗的为内镜治疗组,28例行药物治疗的为药物治疗组。观察内镜治疗效果,以及不同内镜止血方法预防Forrest Ⅱb级溃疡再出血的临床效果。结果 内镜治疗与仅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收缩压、血红蛋白浓度、溃疡部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溃疡大小方面,内镜治疗组溃疡直径小于药物治疗组[(9.5±5.3)和(12.8±7.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药物治疗组再出血率为21.4%(6/28);内镜治疗组中,85例患者(98.8%,85/86)成功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再出血率为11.8%(10/85),低于药物治疗组,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37)。成功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中,单用注射稀释肾上腺素62例,钛夹闭合法6例,电凝或电凝联合其他止血方法17例,再出血率分别为12.9%(8/62)、16.7%(1/6)和5.9%(1/17),低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474)。因内镜治疗需要,15例患者采用圈套器或热止血钳去除溃疡表面血痂。其中,3例基底见喷射性出血(2例电凝成功止血;1例出血量较大,内镜止血失败,介入栓塞成功止血)。16例再出血患者,药物保守治疗3例,均成功止血;再次行内镜治疗6例,4例内镜成功止血,另2例内镜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后成功止血;介入栓塞1例,成功止血;直接外科手术6例,均成功止血。直接外科手术中的1例患者,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非出血死亡。结论 内镜下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Forrest Ⅱb级溃疡再出血发生率,电凝止血法预防再出血效果优于注射稀释肾上腺素法,但在去除溃疡表面血凝块时,有发生医源性再出血的风险,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慎重选择。
2024, 30(12):43-54. DOI: 10.12235/E20240290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带结扎装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L)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 ≤ 10 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13日,收集观察EMR-L与ESD治疗rNEN疗效的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行Meta分析,并绘制漏斗图,采用STATA 18.0软件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最终有14篇文献纳入研究,共报道患者1 234例。其中,EMR-L组488例,ESD组518例,其他术式2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1.24,95%CI:0.54~2.86,P = 0.610);两组患者病变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 = -0.27,95%CI:-0.77~0.23,P = 0.290);EMR-L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WMD = -12.71,95%CI:-17.51~-7.92,P = 0.000);两组患者水平和垂直切缘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率和肠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ESD相比,EMR-L治疗直径 ≤ 10 mm的rNEN手术时间更短,并未增加手术风险,疗效相当,且操作简便,对手术器械和内镜医师的操作技术要求不高,更适于临床推广。
2024, 30(12):55-60. DOI: 10.12235/E20230392
摘要:目的 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老年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该院189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老年患者(≥ 60岁)的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EP和PEP的严重程度分为:正常组(n = 98)、轻-中度PEP组(n = 79)和重度PEP组(n = 12)。分析SII与老年患者PE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评估其对老年患者PEP严重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 相较于正常组,轻-中度PEP组和重度PEP组ERCP术后24和48 h的血清白细胞计数及SII均明显较高,住院时间明显较长,血清钙水平明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重度PEP组SII水平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明显高于轻-中度PEP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轻-中度P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清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SII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绘制ROC curve,SII水平在ERCP术后24和48 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和0.94(P < 0.05),其预测重度PEP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 490.51(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57%)和1 686.97(敏感度为91%,特异度为89%)。结论 SII能够用于预测老年患者PEP的发生风险,且ERCP术后48 h的SII对重度PEP老年患者的预测能力更强。
2024, 30(12):61-68. DOI: 10.12235/E20220208
摘要:目的 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道疾病(EGID)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EGID的认识,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确诊为EGID的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预后及随访等资料。结果 32例(38.1%)有食物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21例(25.0%)发病前有明确诱因。67例(79.8%)入院主诉腹痛。63例(75.0%)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71例(84.5%)EOS百分比(EOS%)增高,14例(16.7%)血清学过敏原总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筛查阳性。68例行腹部超声检查,腹腔积液5例(7.4%),盆腔积液2例(2.9%)。64例行腹部CT检查,胃肠壁增厚13例(20.3%)。10例行小肠CT检查,发现肠壁增厚和狭窄等6例(60.0%)。内镜表现为充血发红、糜烂及溃疡等非特异性表现,病理为大量EOS浸润的慢性黏膜炎,以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处活检阳性率最高(P < 0.05)。48例激素治疗及36例对症治疗后,均达到临床缓解(P < 0.05),5例患者复发,激素治疗仍然有效。结论 腹痛是EGID患者多见的临床表现,常伴EOS计数增高,影像学检查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活检发现明显EOS浸润,这在诊断中至关重要,糖皮质激素或单纯抗过敏及抑酸治疗,预后良好。
2024, 30(12):69-74. DOI: 10.12235/E20240163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非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该院接受内镜手术的非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8例。分析血肿清除率、术后中线偏移复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不同时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为(147.89±10.29)min,术中出血量为(130.52±18.42)mL。18例患者术前血肿平均体积为(111.91±34.25)mL,术后第1天复查CT提示:16例血肿全部清除,2例血肿绝大部分清除,血肿清除率为88.89%。颅脑CT提示:术前中线平均偏移为(11.49±3.23)mm,术后第1天中线复位至(6.19±2.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1个月16例中线居中,2例中线偏移1.21和2.23 mm,术后1个月中线复位率为88.89%;术后半年,18例患者中线全部居中,中线复位率为100.00%。18例患者术后均无再出血,术后并发硬脑膜下积液1例,服药后积液吸收,术后随访半年,18例患者均未复发。入院时GCS为(14.06±2.46)分,出院时提高至(15.00±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入院时mRS为(3.17±1.26)分,出院时降低至(0.56±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行非等密度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肿清除方法,在达到大骨瓣开颅手术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且侵袭性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4, 30(12):75-82. DOI: 10.12235/E20240079
摘要:目的 分析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效果及其对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3年9月该院收治的70例继发性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UBE-TLIF组(39例)和TLIF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 d和术后7 d血红蛋白、术后3 d硬脊膜囊截面积(DSCA)改善率、不同时间点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UBE-TLIF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UBE-TLIF组DSCA改善率明显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和7 d,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明显下降,但UBE-TLIF组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和ODI明显低于术前,且UBE-TLIF组低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UBE-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TLIF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BE-TLIF治疗继发性LSS的临床疗效较TLIF好,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实现腰椎充分减压,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4, 30(12):83-88. DOI: 10.12235/E20240266
摘要: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SOM)患者咽鼓管功能和气导听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该院收治的98例CSO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鼓膜穿刺组(n = 48,行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和鼓膜置管组(n = 50,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七项咽鼓管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ETDQ-7)评价患者咽鼓管功能;测定不同频率下气导听阈水平,以评价患者听力情况;观察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ETDQ-7评分和3个频率下气导听阈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且鼓膜置管组明显低于鼓膜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鼓膜置管组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高于鼓膜穿刺组的8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鼓膜置管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鼓膜穿刺组的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鼓膜置管组复发率为6.06%,和鼓膜穿刺组的10.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应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CSOM,效果较佳,可有效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和气导听阈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