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2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 著
    • 重症监护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胸腔镜内固定治疗时机分析

      2023, 29(3):1-7. DOI: 10.12235/E20210784

      摘要 (566) HTML (27) PDF 700.56 K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时机胸腔镜内固定对重症监护室(ICU)多发肋骨骨折(MRF)患者机体免疫因子、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并发症以及骨折愈合的影响,评估不同手术时机的利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1年2月该院105例行胸腔镜内固定治疗的MRF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发病72 h内进行手术)和对照组(发病≥72 h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短期恢复情况,记录术后7 d相关损伤指标、免疫因子、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水平,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床时间和拔管时间更早,疼痛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合并伤程度评分更高,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D4+、CD3+和CD4+/CD8+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D8+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和丙二醛(MDA)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64%)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愈合率(87.27%)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发病72 h后行胸腔镜内固定术比较,更早治疗能使ICU中的MRF患者术后恢复更快,能更快缓解机体应激、疼痛和炎症反应,减少胸肺损伤,解除免疫抑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丙泊酚复合3种使用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经喉罩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术中的麻醉质量分析

      2023, 29(3):8-16. DOI: 10.12235/E20220221

      摘要 (743) HTML (21) PDF 897.65 K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丙泊酚复合3种使用剂量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经喉罩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术中的麻醉质量。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2月该院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2例。3组均行喉罩全身麻醉,A组、B组和C组瑞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2 μg/(kg·min)(低剂量)、0.3 μg/(kg·min)(中剂量)和0.4 μg/(kg·min)(高剂量)。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质量(麻醉时间和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不同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化应激因子[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麻醉苏醒质量(苏醒时间、听指令睁眼时间和滞留苏醒室时间)、苏醒后不同时间点舒适度评分(BC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手术医生麻醉满意度评分均高于A组(P < 0.05);B组和C组T2、T3时点HR和MAP均低于A组(P < 0.05);B组和C组手术开始10 min血清CAT和SOD水平均高于A组,血清MDA水平均低于A组(P < 0.05);3组患者苏醒时间、听指令睁眼时间和滞留苏醒室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和C组苏醒后10 min和1 h BCS均高于A组(P < 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低于A组的18.75%和C组的1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喉罩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术全身麻醉中应用中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获得满意的麻醉质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不同剂量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效果观察

      2023, 29(3):17-23. DOI: 10.12235/E20220289

      摘要 (571) HTML (28) PDF 656.27 K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剂量。方法 选择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静注阿芬太尼2.5 μg/kg组(O1组,n = 30)、5.0 μg/kg组(O2组,n = 30)、7.5 μg/kg组(O3组,n = 30)和10.0 μg/kg组(O4组,n = 30),2 min后缓慢注射丙泊酚1.5 mg/kg,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 ≤ 3分时开始行胃镜检查。记录胃镜检查时间、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发生体动次数、丙泊酚用量、丙泊酚追加次数和患者苏醒时间;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MOAA/S评分 ≤ 3 分满足胃镜检查要求时(T1)、胃镜通过咽喉部时(T2)和检查结束胃镜撤出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O1组和O2组相比,O4组体动次数和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明显缩短;与O1组相比,O3组体动次数明显减少。与O1组相比,O2组、O3组和O4组需要追加丙泊酚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与O2组和O3组相比,O4组需要追加丙泊酚的患者数明显减少。与T0时点相比,T1~T3时点4组患者MAP明显降低;与T1时点相比,T3时点O3组和O4组MAP明显升高;与T0时点相比,T1~T3时点O2组、O3组和O4组HR明显降低;与T1时点相比,O3组T2和T3时点HR明显升高,O4组T3时点HR明显升高;与T0和T1时点相比,T2和T3时点O1组、O2组和O3组SpO2明显降低;T1和T2时点,O3组和O4组MAP较O1组明显降低;T1时点,O3组和O4组HR较O1组明显降低,O4组HR较O2组明显降低;T2时点,O4组HR较O1组明显降低;T3时点,O4组SpO2较O1组明显升高(P < 0.05)。结论 10.0 μg/kg的阿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可以减少体动次数和丙泊酚用量,缩短苏醒时间,但其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了抑制效应。

    • 支气管镜冷冻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时结核分枝杆菌生存状态及疗效的研究

      2023, 29(3):24-30. DOI: 10.12235/E20220188

      摘要 (496) HTML (420) PDF 1.33 M (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不同冷冻频率及时长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时,结核分枝杆菌生存状态及疾病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2年1月该院结核分枝杆菌菌株30株(耐多药株15株,敏感株15株),每株细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冷冻处理30 s)、实验组2(冷冻处理1 min)和实验组3(冷冻处理2 min)进行相应处理,观察不同冷冻时间对结核分枝杆菌生存状态的影响。同时选择2021年9月-2022年1月确诊为菌阳TBTB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冷冻治疗组31例,非冷冻治疗组31例),观察冷冻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1、实验组2与实验组3的秩均值分别为31.17∶29.83和29.78∶31.22,P值分别为0.749和0.733,结核分枝杆菌生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实验组2、对照组与实验组3、实验组1与实验组2、实验组1与实验组3的秩均值分别为43.95∶17.05、43.78∶17.22、43.92∶17.08和43.75∶1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2和实验组3中,敏感株与耐多药株秩均值分别为18.53∶12.47和19.97∶11.03,P值分别为0.042和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耐多药株生长状态较敏感株更差。病灶经过冷冻治疗前后,结核分枝杆菌活菌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秩均值分别为37.77和25.23(P < 0.05)。在治疗3个月后,冷冻治疗组有效性(包括显效83.87%与有效9.68%)高于非冷冻处理组(包括显效29.03%和有效41.9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96,P = 0.000);病灶有效清除率93.55%、症状缓解率96.77%及痰菌阴转率93.55%同样高于非冷冻处理组(70.97%、74.19%和70.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2,P = 0.020;χ2 = 6.37,P = 0.012;χ2 = 5.42,P = 0.020)。结论 经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TBTB有着重要作用,其能够直接针对病灶做有效处理,同时控制并保证足够的冷冻时间和次数,还能够对病灶内结核分枝杆菌起到一定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经皮脊柱内镜椎板间隙入路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观察

      2023, 29(3):31-36. DOI: 10.12235/E20220305

      摘要 (577) HTML (14) PDF 2.50 M (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椎板间隙入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M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该院收治的12例M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使用PELD进行治疗。分析术前1 d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且采用MacNab标准对末次随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随访时间(12.1±2.6)个月,手术时间(45.5±8.5)min。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Macnab疗效评定:优9例,良3例。结论 椎板间隙入路PELD治疗MLDH,创伤小,症状改善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关节镜下钢丝与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

      2023, 29(3):37-42. DOI: 10.12235/E20210688

      摘要 (528) HTML (20) PDF 3.12 M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及空心金属螺钉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0年3月南阳市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70例髁间棘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驾驶两轮电动车摔倒受伤45例,平地行走滑倒或绊倒7例,高处坠落伤7例,运动损伤3例,交通事故4例,其他4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钢丝固定组(n = 49)及空心螺钉固定组(n = 21)。钢丝固定组采用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空心螺钉固定组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钢丝固定组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10~58岁,平均(30.76±13.53)岁;左膝29例,右膝20例。空心螺钉固定组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6~51岁,平均(31.90±11.02)岁;左膝13例,右膝8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骨性愈合,无感染、移位、钢丝断裂、骨骺畸形愈合和关节粘连发生。钢丝固定组术前Lysholm评分为(51.61±2.83)分,术后6个月为(96.78±1.85)分;空心螺钉固定组术前Lysholm评分为(51.52±3.04)分,术后6个月为(96.52±1.91)分,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钢丝固定组手术时间为(76.76 ±11.57)min,明显短于空心螺钉固定组的(98.62±14.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钢丝固定组住院天数为(10.94±0.94)d,空心螺钉固定组为(10.62±1.0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钢丝固定组住院费用为(8 964.18±271.04)元,明显少于空心螺钉固定组的(11 276.95±522.6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髁间棘骨折为常见的膝关节内骨折,均应早期行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使用钢丝或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均可。钢丝固定技术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且内植物取出方便,应为优先选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2023, 29(3):43-49. DOI: 10.12235/E20220016

      摘要 (361) HTML (30) PDF 9.98 M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与传统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8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 = 30)和对照组(n = 50),研究组行UBE,对照组行传统PLIF,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 < 0.05),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术后VAS、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JOA评分及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BE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手术相关指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安全性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早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内镜特征及预后分析

      2023, 29(3):50-55. DOI: 10.12235/E20220166

      摘要 (663) HTML (24) PDF 2.99 M (5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EBSCC)的内镜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发现并行ESD治疗的早期EBSCC患者32例(EBSCC组),纳入同期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普通典型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ESCC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内镜特征、治疗结果及生存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P = 0.746)、性别(P = 0.506)、肿瘤大小(P = 0.423)和肿瘤浸润深度(P = 0.91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肿瘤均好发于食管中段,内镜下分型以0-Ⅱb型为主,所有病灶表面黏膜均粗糙和/或糜烂,放大内镜观察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袢(IPCL),以B1型为主,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BSCC组较ESCC组病灶表面白斑出现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25%和26.04%,χ2 = 9.88,P = 0.002)。碘液染色:EBSCC组有17例(53.12%)为不染或淡染,15例(46.88%)有斑驳状不染改变(即碘不染区域中可见岛状染色斑点或者深染斑点);ESCC组有72例(75.00%)为不染或淡染,24例(25.00%)有斑驳状不染改变,两组患者碘液染色后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2,P = 0.020)。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75%和96.88%,χ2 = 0.62,P = 0.429)。结论 早期EBSCC内镜下表现不一致,病灶表面白斑、碘液染色后呈斑驳状不染改变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观察到B型血管,提示可能存在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成分。早期治疗EBSCC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

      • 0+1
      • 1+1
      • 2+1
      • 3+1
      • 4+1
    • 高糖溶液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3, 29(3):56-61. DOI: 10.12235/E20220184

      摘要 (97) HTML (14) PDF 658.50 K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高糖溶液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高糖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均由同组医师完成,高糖组术前3 h口服400 mL 12.5%葡萄糖溶液。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围术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迁移族蛋白B1(HMGB1)、空腹血糖(FPG)、胰岛素、内毒素、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糖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胃管留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和3 d血清TNF-α和HMGB1均较术前1 d升高;高糖组术后1和3 d血清TNF-α和HMGB1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1和3 d血清FPG、胰岛素、内毒素和HOMA-IR均较术前1 d升高,IGF-Ⅰ较术前1 d下降;高糖组术后1和3 d血清FPG、胰岛素、内毒素和HOMA-IR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IGF-Ⅰ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高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较对照组的34.3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口服高糖溶液,能够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减小血糖波动,有助于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自制透明帽在普通单人结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3, 29(3):62-66. DOI: 10.12235/E20220195

      摘要 (194) HTML (501) PDF 600.52 K (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在普通单人结肠镜检查中应用自制透明帽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于该院内镜中心行普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82例,随机分为自制透明帽组(透明帽组,140例)和无透明帽组(对照组,142例)。所有结肠镜检查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进退镜时间、息肉位置、息肉检出例数和息肉直径等。结果 透明帽组进镜至回盲瓣时间为(6.21±2.43)min,短于对照组的(6.85±2.71)min(P < 0.05),两组患者盲肠插入成功率和退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透明帽组和对照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7.86%和3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透明帽组的小息肉检出率(直径 < 5 mm)高于对照组(P < 0.05)。此外,在升结肠和乙状结肠的息肉检出率上,透明帽组高于对照组(P < 0.05),其他部位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透明帽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出血和穿孔)。结论 自制透明帽辅助结肠镜检查可有效减少普通单人结肠镜的进镜时间,提高升结肠和乙状结肠的息肉检出率及小息肉(直径 ≤ 5 mm)的检出率,且自制透明帽价格低廉,更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 0+1
      • 1+1
      • 2+1
      • 3+1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2023, 29(3):67-72. DOI: 10.12235/E20220180

      摘要 (135) HTML (17) PDF 591.74 K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消化内科2013年12月-2020年12月行ESD治疗的179例病变长径大于3 cm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变长径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3 cm ≤ d < 5 cm组、5 cm ≤ d < 7 cm组和d ≥ 7 cm组。分析3组患者手术安全性(迟发穿孔率、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率和狭窄率)及有效性(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迟发性穿孔率均为0.00%,3 cm ≤ d < 5 cm组、5 cm ≤ d < 7 cm组和d ≥ 7 cm组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21%、8.33%和13.04%,出血率分别为1.04%、3.33%和8.70%,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8.96%、95.00%和91.30%,3组患者气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率和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病变狭窄率分别为9.38%、23.33%和4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 cm ≤ d < 5 cm组和5 cm ≤ d < 7 cm组中,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5.83%和85.00%,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13%和11.6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 cm ≤ d < 7 cm组和d ≥ 7 cm组中,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5.00%和69.57%,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67%和21.7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SD治疗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病变长度在3~7 cm之间时,有效性及安全性高,治愈性切除率与病变直径呈反比,局部复发率与病变直径呈正比;d ≥ 7 cm组治疗有效性较低,对于该类病变需谨慎评估病变范围、深度和狭窄风险。

    • 结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息肉的关系

      2023, 29(3):73-80. DOI: 10.12235/E20220103

      摘要 (546) HTML (27) PDF 1.16 M (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息肉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8月该院接受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35例。依据结肠镜结果,将患者分为结肠息肉组(119例)和对照组(116例)。统计分析各组Hp感染率。结果 左半结肠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腺瘤性息肉组和增生性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亚组组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Hp感染可促进结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与Hp感染相关。对于感染Hp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建议立即进行息肉切除术。结肠息肉的存在与胃息肉的存在没有直接关系。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临床研究
    • 上消化道外压和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内镜特征

      2023, 29(3):81-88. DOI: 10.12235/E20220200

      摘要 (258) HTML (62) PDF 2.02 M (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外压和黏膜下病变(SML)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内镜(EUS)特征,为内镜医师诊断此类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20年12月在该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存在上消化道隆起性改变的1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及EUS特征。结果 共纳入上消化道外压70例,SML 77例。外压性改变中,食道外压27例,多见于主动脉(20例)和淋巴结(5例);胃外压36例,多见于脾脏(7例)、胰头癌(4例)、胰腺(4例)、胆囊(4例)和横结肠(4例);十二指肠外压7例,多见于胰头癌(3例)和胆囊(2例)。SML中,食道SML 49例,以平滑肌瘤(34例)和囊肿(11例)为主;胃SML 23例,以异位胰腺(9例)、脂肪瘤(6例)和胃肠道间质瘤(5例)为主;十二指肠SML 5例,以囊肿(3例)为主。结论 食道外压多见于主动脉和淋巴结,食道SML以平滑肌瘤和囊肿为主。胃外压多见于脾脏、胰头癌、胰腺、胆囊和横结肠,胃SML以异位胰腺、脂肪瘤和胃肠道间质瘤为主。十二指肠外压多见于胰头癌和胆囊,十二指肠SML以囊肿为主。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内镜杂志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