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28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 著
    • 支气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评估兔创伤性气道狭窄类型的诊断价值

      2022, 28(6):1-8. DOI: 10.12235/E20210486

      摘要 (100) HTML (14) PDF 2.14 M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使用支气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EB-OCT)获得兔创伤性气道狭窄模型的图像,评估EB-OCT在判断良性气道狭窄类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建立黏膜破坏联合软骨破坏的兔创伤性气道狭窄模型,建模成功12只,获取12只气道狭窄兔术后2、4、6和8周支气管镜、EB-OCT图像特点和气管组织病理学图像,测量EB-OCT和病理图像匹配部分软骨层及非软骨层的厚度,并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2只建模成功的气道狭窄兔的EB-OCT图像特点:低信号反射的软骨层结构,从断裂、不连续到软骨膜逐渐修复;EB-OCT诊断气管结构层次:黏膜破坏3例,黏膜破坏及软骨破坏9例,与组织病理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B-OCT和病理图像匹配部分软骨层及非软骨层的厚度呈线性正相关,相关曲线分别是:软骨层Y = 3.7498+0.9717X,r = 0.9992(P < 0.01);非软骨层Y = -9.4328 + 0.9935X,r = 0.9999(P < 0.01)。结论 EB-OCT可以很好地观察到良性气道狭窄中气管黏膜破坏和/或软骨破坏以及两者的破坏程度,具有病理组织学的诊断优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胸外伤治疗中的经验总结

      2022, 28(6):9-14. DOI: 10.12235/E20210518

      摘要 (86) HTML (122) PDF 555.47 K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胸外伤治疗中的效果及经验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6月该院80例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 = 40)和对照组(n = 40),对照组给予开胸术,观察组给予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短[(61.25±9.43)和(95.29±12.04)min,(6.51±1.42)和(12.94±1.85)d,(4.34±1.85)和(7.28±2.17)d,(9.23±1.78)和(14.26±2.38)d],出血量和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均明显较对照组少[(122.62±48.16)和(257.83±72.36)mL,(107.31±10.26)和(386.14±28.64)mL],切口长度明显较对照组短[(7.74±0.76)和(16.31±0.68)cm],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3.65±1.27)和(5.94±1.41)分]。术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57.18±4.85)和(56.62±4.95)分,(55.28±4.92)和(55.31±4.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观察组SAS和SDS明显低于对照组[(37.26±2.75)和(48.53±4.42)分,(35.27±3.02)和(47.13±4.08)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中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有3例死亡,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12,P = 0.077)。结论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胸外伤患者创伤小,能够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及心理状态,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术中死亡率,在胸外伤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

    • 食管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022, 28(6):15-20. DOI: 10.12235/E20210549

      摘要 (135) HTML (15) PDF 7.71 M (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食管病变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2015年1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ESD治疗,根据患者经ESD治疗后是否出现食管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26例)和未狭窄组(124例)。统计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食管狭窄的发生情况,分析狭窄组和未狭窄组一般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26例,食管狭窄发生率为17.33%。狭窄组病变长度 ≥ 5 cm、固有肌层损伤、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 ≥ 7/8周、无预防狭窄措施、病变浸润深度为m3~sm1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3.08%、30.77%、23.08%、73.08%和46.15%,均高于未狭窄组的7.26%、6.45%、5.64%、39.52%和7.26%(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 ≥ 5 cm、固有肌层损伤、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 ≥ 7/8周、无预防狭窄措施、病变浸润深度为m3~sm1均是食管病变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3.077、3.370、3.445、2.762和2.659,P < 0.05)。结论 食管病变患者经ESD治疗后,食管狭窄发生率较高,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长度 ≥ 5 cm,固有肌层损伤,创面环周黏膜缺损程度 ≥ 7/8周,无预防狭窄措施,病变浸润深度为m3~sm1等,临床可据此对食管病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方案进行调整,以降低食管病变经ESD治疗后发生食管狭窄的风险。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纳布啡联合右美托咪定预防性镇痛对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疼痛的影响

      2022, 28(6):21-27. DOI: 10.12235/E20210501

      摘要 (155) HTML (10) PDF 593.94 K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纳布啡联合右美托咪定预防性镇痛对鼻内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纳布啡组(DN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30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泵注;DN组于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泵注,同时静脉注射纳布啡0.20 mg/kg。观察麻醉前(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时(T3)、气管导管拔除即刻(T4)和拔管后5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和拔管时间,用数字分级评分(NRS)评估拔管后0.5 h(T6)、4.0 h(T7)、8.0 h(T8)和24.0 h(T9)的疼痛情况,记录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T1时点比较,D组T2~T5时点MAP明显升高,HR明显加快(P < 0.05),DN组T2~T5时点MAP和HR与T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N组T2~T5时点MAP明显低于D组,HR明显慢于D组(P < 0.05),T6~T9时点NRS明显较D组低(P < 0.05),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明显较D组少(P < 0.05),补救镇痛率明显较D组低(P < 0.05)。结论 在鼻内镜手术中使用纳布啡联合右美托咪定预防性镇痛,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减轻术后疼痛,对苏醒及拔管时间无明显影响。

    • 无线超高清腔镜系统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2022, 28(6):28-32. DOI: 10.12235/E20210535

      摘要 (90) HTML (10) PDF 1.50 M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无线超高清腔镜系统应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便利性。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1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74例,分为有线腔镜组(n = 38,使用传统有线腔镜系统行PCNL)和无线腔镜组(n = 36,使用无线超高清腔镜系统行PCNL)。患者年龄18~70岁,肾结石最大长径20~40 mm,肾功能正常。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有效性、安全性和操作便利性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一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44.45±12.04)和(43.78±10.11)min(P = 0.797)、(10.05±3.45)和(9.78±4.24)g/L(P = 0.760)、47.4%和52.8%(P = 0.642)、(5.32±1.25)和(5.19±1.04)d(P = 0.652)、89.5%和91.7%(P = 0.74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无线超高清腔镜系统用于PCNL安全有效。相较传统有线腔镜系统,其没有光源线和摄像头电缆线的限制,操作上更加便利,值得在PCNL中推广应用。

      • 0+1
      • 1+1
      • 2+1
      • 3+1
      • 4+1
    • 手套通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术式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

      2022, 28(6):33-40. DOI: 10.12235/E20210556

      摘要 (70) HTML (13) PDF 541.59 K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手套通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与传统术式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分为手套通路taTME组(n = 53)和传统手术组(n = 6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3个月患者排便功能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排便功能障碍,将患者分为排便功能障碍组(n = 34)和无排便功能障碍组(n = 86)。对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排便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排便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手套通路taTME组术后疼痛情况、肿瘤远切缘和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均优于传统手术组(P < 0.05)。排便功能障碍组体重指数(BMI)、肿瘤直径、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同步放化疗、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方式等因素与无排便功能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 > 5.0 cm(OR^ = 1.879,95%CI:1.156~3.056)、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 < 2.0 cm(OR^ = 3.367,95%CI:1.327~8.542)和手术方式(OR^ = 4.536,95%CI:1.919~10.724)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排便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P < 0.05)。结论 手套通路taTME相比传统手术,虽然可获得更安全的远切缘,但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率更高。明确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不仅可提高手术效果,还能为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 结直肠癌合并高风险性腺瘤患者内镜下手术时机分析

      2022, 28(6):41-46. DOI: 10.12235/E20210530

      摘要 (70) HTML (7) PDF 546.90 K (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合并高风险性腺瘤患者内镜下手术时机。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行内镜下手术的结直肠癌合并高风险性腺瘤患者共计125例,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A组64例和B组61例。A组:患者在手术前完成术前检查,符合手术指征后,择期进行外科结直肠癌手术,手术后3~6个月,择期进行内镜下高风险性腺瘤手术;B组:患者在手术前完成术前检查,符合手术指征后,择期进行内镜下高风险性腺瘤手术,在术后2周内,进行外科结直肠癌手术。采用自制调查量表,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高风险性腺瘤部位、大小和个数等进行记录;通过复诊的方式,对患者病情进展进行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结直肠癌病灶直径、腺瘤直径、腺瘤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患者二次手术12例(18.8%),多于B组的2例(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先择期进行外科结直肠癌手术,手术后3~6个月,择期进行内镜下高风险性腺瘤手术,是患者二次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0.324,95%CI:2.65~7.41,P < 0.05)。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高风险性腺瘤患者,在择期进行内镜下高风险性腺瘤手术后2周内进行外科结直肠癌手术,能够降低患者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减轻患者身体创伤,改善预后。

    • 前视超声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初步研究

      2022, 28(6):47-52. DOI: 10.12235/E20210537

      摘要 (81) HTML (11) PDF 886.56 K (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前视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诊疗中的优势。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EGV患者40例,行前视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的为观察组(n = 19),普通内镜下治疗的为对照组(n = 21)。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组织胶使用情况、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和再出血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组织胶注射次数及用量均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2 h~3个月,观察组总出血率为10.52%,与对照组的1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复查胃镜,观察组中治疗效果显著、一般和无效的占比分别为63.16%、31.58%和5.26%,与对照组的33.33%、38.10%和2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前视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EGV,较普通内镜可减少组织胶用量,提高治疗效果。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不同年龄及部位消化系统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比较

      2022, 28(6):53-58. DOI: 10.12235/E20210731

      摘要 (527) HTML (6) PDF 505.98 K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及病变部位消化系统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法 对该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120例ESD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时年龄分为老年组(≥ 60岁,52例)和非老年组( < 60岁,68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等信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热、术后穿孔、狭窄和出血),以及两组患者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病变部位总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有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明确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后发热和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 < 0.05),术后穿孔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 0.05)。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老年和食管病变是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老年和病变部位在食管的消化系统疾病ESD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在对老年和有食管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疗效的Meta分析

      2022, 28(6):59-71. DOI: 10.12235/E20210483

      摘要 (104) HTML (6) PDF 3.22 M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在急性阑尾炎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谷歌学术中2017年-2020年ERAT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相关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纳入资料的异质性进行分析,计算OR^值及95%CI。结果 按照入选标准,共纳入33项临床试验,2 7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ERAT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较传统手术组短(MD = -2.81,95%CI:-3.28~-2.34;MD = -20.24,95% CI:-22.63~-17.85),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传统手术组低(OR^ = 0.19,95%CI:0.13~0.26),体温恢复明显较传统手术组快(MD = -1.03,95%CI:-1.41~-0.65)。结论 ERAT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方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15+1
      • 16+1
      • 17+1
      • 18+1
      • 19+1
      • 20+1
      • 21+1
      • 22+1
      • 23+1
      • 24+1
      • 25+1
      • 26+1
      • 27+1
      • 28+1
      • 29+1
      • 30+1
    • >临床研究
    • 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2022, 28(6):72-77. DOI: 10.12235/E20210519

      摘要 (71) HTML (7) PDF 5.59 M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5例行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Ⅳb型胰管结石予以EMS碎石清石系统碎石。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5~50 mL,平均29 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0~2.0 d,平均1.6 d;术后住院时间4.0~11.0 d,平均7.0 d;T管拔除时间32.0~60.0 d,平均42.4 d。术后无胰瘘、出血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疗效均为优良。术后随访27.0~55.0个月,平均40.8个月。1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较术前减少;1例T管造影示胰管残余结石,行胆道镜检查术取出残余结石。患者均未见结石复发,无恶变。结论 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附12例报告)

      2022, 28(6):78-81. DOI: 10.12235/E20210523

      摘要 (198) HTML (8) PDF 1.41 M (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7月杭州市西溪医院消化内科1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疗效及特殊注意事项。结果 12例患者经ERCP取石均成功。4例留置胆总管内支架,8例留置鼻胆管后行胆囊切除术。1例出现ERCP术后胰腺炎,经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无穿孔、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HIV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需要警惕特殊并发症,内镜洗消及院感防护应得到重视。

      • 0+1
      • 1+1
      • 2+1
      • 3+1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的临床研究

      2022, 28(6):82-87. DOI: 10.12235/E20210580

      摘要 (119) HTML (8) PDF 2.46 M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十二指肠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1年3月16例于该院发现并行ESD及EMR治疗的十二指肠癌前病变或十二指肠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及EM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病变位于降段乳头对侧或偏对侧,2例病变位于球降交界部,病变大小0.8~2.6 cm,平均(1.2±0.7)cm,切除标本大小1.5~3.5 cm,平均(2.2±0.8)cm,手术时间54~127 min,平均(68.6±25.9)min。9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7例沿病变外周3 mm环形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圈套器圈套切除,残留组织用碗状热凝钳切除;用止血夹对吻缝合或止血夹联合尼龙绳行荷包缝合创面。术后1例患者行ESD整块剥离后发生术后穿孔,追加腹腔镜下局部修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内镜微创切除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定,术后迟发性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内镜下不同方式治疗难治性腐蚀性食管狭窄的临床研究(附3例报告)

      2022, 28(6):88-92. DOI: 10.12235/E20210467

      摘要 (537) HTML (6) PDF 2.75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方式治疗难治性腐蚀性食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分别行内镜探条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及内镜下推进式放射状切开术(EPRD)治疗难治性腐蚀性食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反复内镜治疗后,3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并且随着治疗次数增多,狭窄缓解时间越长,吞咽困难改善也越明显。3种治疗方式中,支架植入术对吞咽困难的改善效果最明显。结论 内镜探条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及EPRD治疗难治性食管狭窄均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内镜杂志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