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6卷第0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 著
    • 新式内镜微创保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020, 26(09):1-5.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1

      摘要 (79) HTML (7) PDF 832.77 K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保留胆囊为目的的保胆手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往的保胆手术存在疗效差和复发率高的问题,导致保胆手术一直未能普及。新式内镜微创保胆手术可以取净胆囊内的结石、处理胆囊壁的病变和保证胆囊管的通畅,明显降低了保胆术后的复发率。目前,国内国外保胆手术资料均证实内镜微创保胆手术安全、简单,复发率小于10.00%,术后胆囊功能恢复快。但内镜微创保胆手术的远期疗效还有待于长期观察,若能将大数据比对与技术相结合,会是未来保胆技术发展的方向。

    • 磁锚定技术辅助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的实验研究

      2020, 26(09):6-1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2

      摘要 (141) HTML (8) PDF 5.19 M (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磁锚定技术(MAT)在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自行设计加工适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磁锚定装置。以Beagle犬离体胃为实验模型,胃镜下利用软组织夹将靶磁体(TM)钳夹固定于假定的病变黏膜边缘,胃体外放置锚定磁体(AM),用来吸引牵拉TM,改变牵拉方向,并维持足够的组织张力,从而完成ESD。结果 成功设计并加工出AM和TM。通过胃镜的钳道,利用软组织夹可将TM固定于病变黏膜边缘,钳夹方便,固定牢靠。胃体外AM能够灵活牵引TM,改变AM位置能灵活调节TM来控制黏膜牵拉力的方向和大小,可以清晰显示黏膜剥离面。整个操作过程顺利,未出现黏膜撕脱现象。结论 MAT可用于胃ESD,能够为黏膜剥离面提供足够的组织张力,并充分显露剥离面术野,该技术操作简单,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 0+1
      • 1+1
      • 2+1
    • miR-93表达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早期胃癌预后的关系及其靶向抑癌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0, 26(09):11-1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3

      摘要 (98) HTML (14) PDF 1.51 M (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miR-93表达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早期胃癌预后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iR-93的靶向抑癌基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接受ESD的老年胃癌患者,收集早期胃癌组织并检测miR-93、PTEN和TIMP2的表达量,随访术后复发情况;另取同期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胃黏膜的组织作为对照,检测miR-93、PTEN和TIMP2的表达量。结果 早期胃癌组织中miR-93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TEN和TIMP2的表达量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 0.05),且miR-93的表达量与PTEN和TIMP2的表达量呈负相关,T2期、低分化和未分化、黏膜下浸润、发生复发的早期胃癌组织中miR-93的表达量高于T1期、中分化和高分化、黏膜内浸润、未复发的早期胃癌组织,PTEN、TIMP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T1期、中分化和高分化、黏膜内浸润、未复发的早期胃癌组织(P < 0.05);黏膜下浸润、miR-93表达增多、PTEN及TIMP2表达减少是早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miR-93高表达的早期胃癌患者未复发率低于miR-93低表达患者;miR-93预测早期胃癌复发的最佳截点为0.72。结论 miR-93表达是早期胃癌患者ESD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靶向抑癌基因PTEN、TIMP2是其可能的生物学作用。

      • 0+1
      • 1+1
      • 2+1
      • 3+1
    • 应用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2020, 26(09):19-2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4

      摘要 (75) HTML (13) PDF 793.67 K (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射频组和套扎组,每组各50例患者。射频组患者行内镜下射频技术治疗,套扎组患者采用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前和术后6个月食管测压和反流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套扎组患者治疗效果(98.00%)明显优于射频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套扎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24 h反流时间、反流次数和胃食管反流病自测量表(GERD-Q)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套扎组低于射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套扎组术后6和12个月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残余压明显高于术前,且套扎组高于射频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套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也明显低于射频组(3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贲门部套扎紧缩成形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较好,可以缩短胃反流时间、减少反流次数、缓解症状、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残余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胃镜检查禁饮时间缩短至2小时的安全性研究

      2020, 26(09):25-2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5

      摘要 (78) HTML (6) PDF 639.88 K (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将胃镜检查禁饮时间缩短至2 h的安全性。方法 将18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饮水500.00 mL)、观察组B(饮水大于500.00 mL)和对照组C(禁饮时间大于8 h),观察组饮水后每15.00 min经腹部彩超行胃内液体容积测定至胃排空,然后行胃镜检查,用胃镜吸尽残留液体量并用量杯计量。比较3组2 h后胃内残留液体量、检查完成率和误吸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A排空时间为15.00~75.00 min,平均排空时间39.81 min,胃镜测得胃内残留液体量5.00~50.00 mL,平均20.38 mL;观察组B排空时间为15.00~75.00 min,平均排空时间40.38 min,胃镜测得胃内残留液体量10.00~60.00 mL,平均24.81 mL;对照组C胃镜测得胃内残留液体量0.00~60.00 mL,平均25.95 m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所有志愿者均全部完成检查,均未发生误吸。结论 无排空障碍受试者饮水少于1 000.00 mL,在75 min内均可排空,胃镜检查禁饮时间缩短至2 h安全可行。

    • 超声微探头联合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2020, 26(09):29-3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6

      摘要 (70) HTML (11) PDF 1.97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微探头联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MBM)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9年6月103例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行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且直径小于2 cm的食管黏膜下隆起患者,均入院行EMBM治疗,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资料,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和整块切除率,随访术后有无复发或转移,总结EMBM的治疗效果。结果 10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98例(95.15%)成功予以EMBM切除,3例(2.91%)行结扎术未予以电切,2例(1.94%)术中改为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整块切除95例(92.23%)。平均手术时间(30.2±10.7)min。2例切除术后创面渗血明显,予以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和电热活检钳成功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病例发生。术后病理与术前超声微探头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 < 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0±2.1)d。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 EMBM对浅层的食管小SMTs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无严重并发症,超声微探头联合EMBM治疗食管小SMTs是安全有效且经济可行的方法。

      • 0+1
    • 379例结肠憩室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

      2020, 26(09):35-4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7

      摘要 (76) HTML (4) PDF 3.53 M (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回顾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憩室患者的资料,分析结肠憩室发病特点及其与伴发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5月该院13 638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内镜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结肠憩室患者检出情况及内镜下组织表现,以及其与伴发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共发现结肠憩室379例,检出率为2.78%,呈逐年升高趋势,由1.79%增长至3.35%,第5年较第1年检出率明显提高(P < 0.05)。结肠憩室发病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脂肪瘤、结肠黏膜黑变病和肠道手术史呈正相关(P < 0.05),与缺血性结肠炎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5年间电子结肠镜下结肠憩室检出率明显升高,结肠憩室检出率与结肠息肉、结肠癌、结肠脂肪瘤、结肠黑变病及肠道手术史均有相关性。

      • 0+1
      • 1+1
    • 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0, 26(09):41-4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8

      摘要 (75) HTML (13) PDF 934.04 K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镇痛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单纯静脉全麻组(C组)、椎旁神经阻滞+静脉全麻组(P组)和ESP阻滞+静脉全麻组(E组)。E组和P组分别在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和椎旁神经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和效果,术毕3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入手术室(T0)、麻醉诱导前(T1)、切皮即刻(T2)和术毕(T3)3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后2 h(T4)、8 h(T5)、12 h(T6)、24 h(T7)和48 h(T8)静态数字疼痛评分[NRS(R)]和动态NRS评分[NRS(M)];并于T0、T3、T7和T8抽取静脉血5 mL,检测血液自然杀伤(NK)细胞数目和Th1/Th2比值;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曲马多给药次数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比较,P组患者在T1时点MAP降低、HR增快(P < 0.05),C组患者T2和T3时点MAP增高、HR增快(P < 0.05);P组和E组患者T2和T3时点MAP低于C组、HR慢于C组(P < 0.05);C组和E组患者T1时点MAP高于P组、HR慢于P组(P <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4~T6时点的NRS(R)低于C组(P < 0.05),E组患者术后T7时点NRS(R)低于C组(P < 0.05);P组和E组患者术后T4~T6时点的NRS(M)低于C组(P < 0.05);P组和E组各时点NR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患者在T3、T7和T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均较T0降低,E组和P组在T3、T7和T8时点NK细胞数目、Th1/Th2比值高于C组(P < 0.05),E组和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组和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药物输注总量和曲马多给药次数均明显少于C组(P < 0.05),E组与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术后低血压发生率高于C组和E组(P < 0.05)、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P组和E组(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与椎旁神经阻滞相当,但对患者循环影响更小。

    •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在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20, 26(09):49-5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09

      摘要 (60) HTML (4) PDF 2.79 M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在支气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期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患者40例,年龄19~76岁,体质指数(BMI)19~23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为Ⅱ级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C组)和超声组(U组)。两组患者均采取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U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C组在麻醉诱导后经支气管镜行表面麻醉。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0~60。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T0)、置入喉罩时(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10 min(T3)及拔除喉罩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BIS值;记录苏醒时间、术中呛咳发生率、单位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和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各时点MAP、HR、SpO2、PETCO2和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C组相比,U组术中呛咳发生率降低,单位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缩短,手术医师满意度评分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联合环甲膜穿刺应用于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 0+1
      • 1+1
      • 2+1
      • 3+1
    • 简单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导管与双J管的对比研究

      2020, 26(09):55-59.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10

      摘要 (52) HTML (10) PDF 701.58 K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简单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导管与双J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该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6例简单输尿管结石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输尿管导管组32例)和对照组(双J管组34例),将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结石硬度、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如膀胱刺激征、残石率、血尿和尿路感染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病程、结石大小、结石硬度、手术时间和术后残石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术后膀胱刺激征、血尿和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且治疗费用观察组有明显优势(P < 0.01)。结论 对于简单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后留置输尿管导管替代双J管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假包膜外切除技术在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中的应用

      2020, 26(09):60-65.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11

      摘要 (56) HTML (6) PDF 3.09 M (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假包膜外切除技术在生长激素(GH)型垂体腺瘤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该科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的GH型垂体腺瘤患者118例,根据手术过程,分为假包膜外切除组(55例)和假包膜内切除组(63例),比较两组间术后手术全切率、生化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 4.39,P = 0.036);进一步分析,Knosp分级为2级和3级的患者,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 15.03,P = 0.000; 2 = 22.13,P = 0.000),大腺瘤患者中,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 16.50,P = 0.000)。术后假包膜外切除组生化治愈率87.3%明显高于假包膜内切除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 23.58,P = 0.000)。结论 假包膜外切除技术可以明显提高GH型垂体腺瘤全切除率和术后生化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0+1
      • 1+1
    • 硬质支气管镜联合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12例气道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2020, 26(09):66-71.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12

      摘要 (81) HTML (6) PDF 3.85 M (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硬质支气管镜联合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气道良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0月咸阳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硬质支气管镜介入联合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的气道良性肿瘤12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表现、气道内径、气促指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变化情况,并对不同类型气道良性肿瘤影像学、镜下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采用硬质支气管镜介入联合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后,1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气道内径和FEV1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气促指数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血较多,约30 mL,使用球囊压迫止血后好转,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 应用硬质支气管镜介入联合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气道良性肿瘤,可以快速清除瘤体组织,缓解气道狭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0+1
      • 1+1
      • 2+1
      • 3+1
    • 支气管镜术后发热的临床分析

      2020, 26(09):72-7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13

      摘要 (94) HTML (8) PDF 789.22 K (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诊疗术种类与术后发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行支气管镜诊疗术的患者1 390例,排除门诊和胸外科患者119例、仅探查或仅吸痰患者30例,共纳入对象1 241例。按支气管镜介入手术项目及频次,分为单项手术组(n = 428)和多项手术组(n = 813),根据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情况分为未行BAL组(n = 173)、单部位BAL组(n = 878)和多部位BAL组(n = 190),比较各种临床分组间的术后发热率。结果 该组患者总发热率为5.88%,单项手术组和多项手术组总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热比例为10.13%,高于非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热率3.97%(P < 0.05)。其中,肺部感染性疾病中单部位BAL与多部位BAL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肺部非感染性疾病中,多部位BAL总发热率(9.62%)明显高于单部位BAL总发热率(3.21%)(P < 0.05)。56例感染发热患者中,30例病原学阳性,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最多,其次是曲霉菌和病毒感染。非感染发热的患者中多为免疫功能低下。结论 支气管镜诊疗项目数不会增加发热概率,肺部感染性疾病(结核、曲霉和病毒)可增加发热概率,非感染性疾病中多部位BAL操作易导致发热。

    • 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在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0, 26(09):79-85.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14

      摘要 (61) HTML (8) PDF 828.55 K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8月该院儿科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的SMPP患儿47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另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1月于该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有相同支气管镜适应证、病历资料完整、未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47例SMPP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改善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肺部超声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时间、肺部体征改善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患儿出院时肺部超声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患儿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SMPP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适时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可清除黏液分泌物、减轻炎症反应,保持气道通畅,明显缩短病程,有助于肺部病变恢复,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病例报告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

      2020, 26(09):86-8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20.09.015

      摘要 (88) HTML (7) PDF 1.03 M (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0+1
      • 1+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内镜杂志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