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25(6):1-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1
摘要:摘要:目的 线袢法固定Latarjet手术效果好,但无中长期疗效的报道。该研究首次报道线袢法Latarjet术后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改良线袢法Latarjet手术患者152例,术后随访观察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Rowe评分、Walch-Duplay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通过X片和CT扫描评估骨块位置、愈合情况及肩关节退变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5.3±5.8)个月,所有患者肩关节恢复良好、骨块完全愈合,无复发。术后VAS、Rowe、ASES和Walch-Duplay评分明显改善。术后三维CT扫描En-face位显示,骨块中心平均位于约4点钟位置。146例骨块正常,2例过高,4例骨块过低。术后即刻CT横断面观察,移位骨块与关节盂相平134例,偏外16例,偏内2例。喙突移位骨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吸收现象,术后平均1年内达到稳定,呈“圆外吸收”现象。全部移植骨块的骨质存在向上、下延伸爬行塑形现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3%,全部病例未出现肩关节退变情况。结论 线袢固定Latarjet中期疗效好,可有效避免关节盂退变的并发症,移植骨块随访过程中呈“圆外吸收”特点,塑形呈延伸爬行现象,最终关节盂与骨块融合塑形成正梨形关节盂。
2019, 25(6):9-1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外侧盘状半月板(DLM)成形术对早期骨关节炎(OA)的影响。方法 ①治疗组:对30例32膝有症状的DLM患者行关节镜下DLM成形术;②对照组:对26例28膝有症状的DLM患者,行关节镜下DLM次全切术;③选取治疗前、治疗开始至第20周、治疗后2年3个时间点,观察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McMurray试验、X线(负重正位)股胫角(FTA)、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软骨损伤分级和Harris评分,对两组数据行不同时间点的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治疗组Harri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1~89(61.87±10.75)分,术后2年随访时79~96(88.43±3.99)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Harri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50~86(61.67±8.47)分,术后2年随访时75~95(85.76±4.74)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结束时,治疗组膝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外侧DLM成形术能拯救更多有功能的残余物,对外侧DLM损伤患者的下肢力线改善作用更明显,在延缓膝关节软骨退变方面更有优势。
2019, 25(6):15-19.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3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截骨手术方案对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疗效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内侧间室KOA患者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试验组(70例),分别采用常规截骨手术和关节镜下截骨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满意度、手术前后内侧间隙、外翻角、WOMAC评分、Lysholm评分、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内侧间隙和外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WOMAC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术前(P <0.05);试验组术后血清MMP-1和MMP-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术前(P <0.05);同时两组早期膝关节无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创截骨手术方案治疗内侧间室KOA能够有效缓解相关症状,改善肢体活动功能,且有助于降低血清MMPs水平,价值优于常规截骨手术方案。
2019, 25(6):20-2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4
摘要:摘要:目的 评价探讨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对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原发性胃淋巴瘤(PGL)患者86例,对比经内镜下常规活检以及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的病理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经内镜下常规活检确诊为PGL患者31例,确诊率60.8%(31/51);经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确诊34例,确诊率97.1%(34/35),明显高于内镜活检确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例溃疡型PGL患者因消化道大出血行外科手术确诊。经内镜活检及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术后迟发性出血与穿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内镜大块黏膜切除术式活检对PGL诊断准确率高于内镜下常规活检方式,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作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手段。
2019, 25(6):25-33.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5
摘要: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在低位直肠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维普、万方、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所有关于对比TaTME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ME)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疗效的相关研究。对于纳入文献依据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版软件进行数据合并。结果 共纳入13篇符合该研究的文献,共859例直肠癌患者。在疗效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LaTME相比,TaTME提高了肿瘤完全切除的概率,减少了环周切缘阳性(CRM)的发生风险(OR=1.75,95%CI=1.02~3.01,P =0.040;OR=0.43,95%CI=0.22~0.82,P =0.010)。在安全性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术后并发症相似,发生肠梗阻和吻合口漏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46~1.78,P =0.780;OR=0.79,95%CI =0.45~1.38,P =0.400)。结论 TaTME在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疗效方面比LaTME好,有效降低了肿瘤的CRM的发生率。但在安全性方面,两者没有较大的差异,其真实性还需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2019, 25(6):34-39.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6
摘要: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65例确诊为低位直肠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脱落对象后分为观察组(81例)与对照组(81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由该院专科医师收集并评定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和疼痛情况。由该院专科医师随访收集并评定两组患者生存、复发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胃泌素(GAS)、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清除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虽然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的病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3.58%)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8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GAS、IL-6及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即刻、术后1 d和术后3 d两组的GAS、IL-6及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GAS水平均较对照组高,IL-6及IL-8水平均较对照组低。结论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疗效确切,胃肠功能恢复较快,且相对于传统手术对炎症因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9, 25(6):40-4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7
摘要:摘要:目的 评估将要行胃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患者的焦虑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118例计划接受镇静后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患者进入内镜室前发放贝克焦虑量表,收集患者人口学统计数据,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患者焦虑水平高于国内常模(P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女性,不伴合并症患者低于伴合并症患者,大专以上教育程度患者焦虑程度低于教育程度为小学至高中的患者。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症和性别是接受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患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患者焦虑程度与合并症和性别有关,但与年龄和检查类别等因素无关。
2019, 25(6):45-5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8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在放大窄带成像(ME-NBI)下的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评估ME-NBI对LST病理类型的预测价值,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具有完整临床和病理资料且诊断为LST的病历,收集相关病历的发病部位、年龄、大小、内镜下形态、腺管开口类型、毛细血管分型和病理类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LST内镜下不同分型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直径、病变部位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类型与腺管开口、毛细血管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结论 ME-NBI能有效预测LST病理类型,以更好地选择LST的治疗方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直肠部位及内镜下分型为结节混合型(LST-G-M)的LST易癌变,在肠镜检查时要特别注意直肠部位的病变及LST-G-M病变。
2019, 25(6):51-55.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09
摘要:摘要:目的 探究结肠镜筛查在中老年人群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并整理2010年1月-2018年1月来该院行健康检查的11 547名中老年人的结肠镜检查数据,分析结肠镜检查在中老年人群大肠癌筛查中的效果。结果 11 547名中老年人初筛阳性率为16.77%(1 937/11 547),男性患者第1次和第2次参与率均低于女性,但男性患者第1次、第2次和初筛整体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5~55岁、56~60岁、61~65岁和66~70岁的人群初筛参与率无明显差异,但年龄为71~75岁阶段的患者初筛参与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第1次、第2次和初筛整体阳性率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以炎症、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为主要病变,男性患者大肠癌、进展期腺瘤、普通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的病变率高于女性患者,黑变病和炎症病变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5~55岁和61~65岁患者以炎症病变为主,56~60岁以黑变病为主,66~70岁和71~75岁患者以普通腺瘤为主。结论 结肠镜筛查能够有效发现中老年人群的肠道病变,大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因此,应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结肠镜检查顺应性。
杨登科,王俊,胡伟,焦湘,张锐,郭大勇,闫俊领,王文浩, 李新伟,张绍辉,高喆,陈云路
2019, 25(6):56-61.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10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免留双J管一期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在该院住院行输尿管软镜碎石的296例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术前不留置双J管一期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治疗,对照组术前留置双J管一周后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相关数据。结果 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观察组一次性置鞘的成功率为89.19%,对照组成功率为96.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费用分别是(20 161.02±579.52)和(21 340.16±732.6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个月清石率观察组是89.87%,对照组是93.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留置双J管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是28.38%(42/148)和22.30%(33/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肾绞痛、输尿管石街和输尿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前未提示输尿管狭窄的患者,不预留双J管一期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治疗也具有较高的清石率,且能减少双J管留置期间带来的不适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2019, 25(6):62-66.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11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硬镜碎石术(URL)、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对直径>1 cm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结石清除率、手术相关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直径>1 cm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共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例)、B组(40例)、C组(40例)及D组(40例),分别采用URL、RLU、PCNL及FURL治疗。比较4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1个月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红蛋白(Hb)降低值、术后需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率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B、C及D组患者结石清除效果均明显优于A组(P <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胃肠道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Hb降低值均明显少于B、C及D组(P <0.05);D组患者治疗费用明显高于A、B及C组(P <0.05);C组患者Hb降低值明显高于A、B及D组(P <0.05);4组患者术后需ESWL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URL治疗直径>1 cm输尿管上段结石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加快术后机体康复进程,并有助于减少医源性创伤程度,但结石清除效果欠佳;FURL术操作难度和治疗费用均较高;PCNL尽管结石清除效果满意,但术中医源性创伤程度较大;而RLU亦存在手术难度高问题,可作为FURL或PCNL失败后补救手段加以应用。
2019, 25(6):67-71.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12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胰蛋白胨葡萄糖培养基(TGEA)法和营养琼脂法对内镜终末漂洗水的监测效果,以及比较试剂盒过滤集菌法和传统过滤集菌法对内镜消毒质量的监测效果。方法 调查天津市24家医疗机构内镜中心基本信息,随机抽取终末漂洗水及内镜管腔冲洗水水样,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检测细菌菌落数。结果 TGEA法对终末漂洗水监测所得检出率(96.7% vs 73.3%)、菌落数(中位数44 CFU/100 ml vs 8 CFU/100 ml)均高于营养琼脂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方法一致性较差;试剂盒过滤集菌法和传统过滤集菌法监测内镜消毒质量检出率(60.0% vs 56.7%)及菌落数(中位数2 CFU/件 vs 1 CFU/件)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 被调查单位对终末漂洗水及内镜消毒质量的监测水平较低、采用检测方法规范性差。TGEA法对终末漂洗水检测更具敏感性、临床适应性强,试剂盒过滤集菌法操作简单、快捷、高效、准确,两种方法均适合内镜中心的日常监测。
2019, 25(6):72-76.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13
摘要:摘要:目的 评估在关节镜辅助下金属拉力螺钉配合可吸收螺钉治疗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Hoffa骨折患者采取关节镜监视下撬搏复位,骨折复位满意后负重面采用可吸收螺钉埋头固定,非负重面采用金属拉力螺钉增强固定,同时Ⅰ期探查修复关节内其他损伤,术后行可调支具固定,早期进行非负重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并记录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随访13.6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骨折骨性愈合,平均下地活动时间9.4周。按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标准综合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优良12例,可l例,优良率为92.3%。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金属拉力螺钉配合可吸收螺钉治疗Hoffa骨折,具有骨折复位满意、损伤小及固定牢固的优点,可Ⅰ期处理关节内其他损伤,明显降低膝关节僵硬程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骆声福,胡海平,卢晓庆,丛志承,李琛,闻华立,颜俊锋,郁建迪
2019, 25(6):77-8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14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术在治疗肾盂旁囊肿疾病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11例肾盂旁囊肿患者的病史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45~73岁,平均58.8岁,囊肿位于左侧3例,右侧5例,双侧3例,直径3.9~7.8 cm,平均5.2 cm。7例并发单侧或双侧肾结石,2例合并肾功能不全,另分别各1例合并右肾积水、左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或多囊肾。11例均在全麻下行经尿道输尿管软镜下肾盂旁囊肿钬激光内切开引流术,部分合并尿石症者均一并行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术中先留置斑马导丝,沿斑马导丝插入Cook输尿管软镜鞘管至肾盂管连接处,沿输尿管软镜鞘插入Olympus电子输尿管软镜,顺利通过肾盂管连接处进入肾盂,接着用200μm钬激光光纤于囊肿挤压明显且肾盂壁薄处汽化切开,保证局部引流通畅,最后经输尿管软镜置入斑马导丝至切开囊内,拔除鞘管,并留置双J管引流。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重大并发症。术后随访3~24个月,4例有腰痛症状者症状逐渐好转,2例血尿患者最终血尿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示8例囊肿消失,3例囊肿相比术前CT直径明显减小;2例伴肾功能不全患者血肌酐水平稳中有降,1例合并肾积水患者积水明显减少。结论 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切开内引流术在治疗肾盂旁囊肿微创、有效和安全可靠。
2019, 25(6):81-87.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9.06.015
摘要:摘要:目的 鼻内镜下采用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提供参考。方法 以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行鼻腔外侧壁保留黏膜瓣的下鼻道入路;B组20例,行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手术;C组34例,行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84例患者均治愈,血涕、面部胀痛、头痛或鼻腔异味症状逐步消失,鼻内镜复查见术腔愈合好,上皮化良好,各鼻道无异常分泌物,术腔病变无残留,无鼻腔粘连、前鼻孔狭窄、鼻泪管损伤或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鼻窦CT无病变残留,下鼻道黏膜瓣愈合良好。结论 术前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能充分暴露上颌窦窦腔,有效清除病变,避免损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达到既微创又能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中国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