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2(3):1-6.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1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腹腔镜及传统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早期(Ⅰa2~Ⅱa1期)宫颈癌患者60例,开腹组、腹腔镜组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手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5天及术后28天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T淋巴细胞活化功能,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术后1天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较术前1天下降(P <0.05),术后5天各指标较术后1天有所升高,腹腔镜组下降程度小于开腹组(P <0.05),且恢复快;②术后1天两组患者外周血人白细胞抗原(HLA)-DR+CD3+数量较术前下降,HLA-DR+CD8+较术前升高,腹腔镜组变化程度小,在术后5天恢复快。结论 腹腔镜组术后免疫功能变化幅度小,恢复快,对患者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轻,可能更好地保护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2016, 22(3):7-1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2
摘要:
目的 观察对比明视喉镜与直接喉镜下插管时,异丙酚抑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半数有效靶控浓度(EC50)。方法 选择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80例,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直接喉镜插管)和观察组(采用明视喉镜气管插管),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药物除异丙酚外其他麻醉药物输注方式及剂量均相同。分别序贯测定两组患者异丙酚抑制插管应激反应的EC50,第1例患者异丙酚血药浓度均设定为4μg/ml,两相邻患者靶控浓度比值为1.2,根据应激反应[即平均动脉压(MAP)或心率(HR)较基础值上升≥15%]是否消失决定下位患者靶控浓度升降,前一位患者应激反应消失则下一位减少一个浓度梯度,前一位患者应激反应未消失则下一位增加一个梯度,依此类推。结果 对照组抑制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异丙酚EC50及其95%CI为5.19μg/ml(95%CI:4.88~5.50μg/ml)。观察组抑制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异丙酚EC50及其95%CI为4.15μg/ml(95%CI:3.80~4.40μg/ml)。观察组抑制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异丙酚EC50及95%CI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MAP与HR在T1时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T2时刻均较T1时升高(P <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的MAP与HR在T3时刻较T1下降(P < 0.05),而观察组则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明视喉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抑制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异丙酚EC50及95%可信区间明显低于直接喉镜下插管,诱导插管期的循环更平稳。
2016, 22(3):11-17.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3
摘要:
目的 研究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组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ERAT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手术,无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LA组有1例患者转开腹阑尾切除术。ERAT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9.7±18.2)min,明显低于LA组(68.9±25.9)min,P <0.05。ERAT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3±0.5)d,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2.0±0.9)d,卧床时间(0.1±0.2)d,平均住院日(3.3±1.6)d均明显低于LA组(P <0.05)。ERAT组中有14例患者伴有阑尾粪石(7例块状粪石,4例碎渣样粪石,3例碎渣样粪石伴阑尾腔狭窄),均以取石球囊或网篮成功取出,取石成功率100.00%。ERAT组并发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ERAT术后随访至少半年,阑尾炎复发率为10.00%,1例于ERAT后5个月行LA,随访期间的外科手术率5.00%。结论 ERAT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内镜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特别是伴有粪石、阑尾腔狭窄的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患者,应作为ERAT的最佳适应证。
2016, 22(3):18-22.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4
摘要:
目的 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 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6, 22(3):23-28.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5
摘要: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栓预防高危人群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最佳给药时间。方法 81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后立即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B组(术后30 min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和C组(单纯常规处理组)。分别测术前、术后3、24及48 h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等指标。结果 A组ERCP术后PEP(4.00%)、B组(5.41%)均明显低于C组(26.31%)(P <0.05);A组(4.00%)、B组(13.51%)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例数均明显低于C组(31.6%)(P <0.05)。A组和B组之间的PEP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CP术后立即或术后30 min经直肠给予吲哚美辛栓100 mg均能够有效降低PEP和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2016, 22(3):29-32.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6
摘要:
目的 该实验旨在研究二氧化碳CO2作为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注入气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诊治中心,接受胃ESD术治疗的患者80例,40例术中注CO2气(CO2组),40例术中注空气(空气组),分别检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动脉血CO2分压(PaCO2),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记录每组患者术后1、6及24 h腹痛及腹胀程度,同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同时间段PaCO2及腹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2组在ESD术后1和6 h的腹胀平均VAS分值较空气组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ESD术应用CO2注气安全性良好。CO2注气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腹胀症状,改善术后恢复质量。
段绍斌,于亮,陈骏,刘郁,吾买尔江,张增峰,仝传志,董杨帆,耿加敏,丁志翔,于鹏
2016, 22(3):33-36.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7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体位对采用脾蒂结扎法行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S)的影响。方法 对采用脾蒂结扎法行LS的7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仰卧分腿位、右斜卧位和完全右侧卧位采用脾蒂结扎法行LS的优缺点及影响。结果 该组采用仰卧分腿位22例,右侧斜卧位27例,完全右侧卧位24例。采用完全右侧卧位和右侧斜卧位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采用仰卧分腿位的手术时间(P <0.05),采用仰卧分腿位、完全右侧卧位和右侧斜卧位3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依次递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脾蒂结扎法是LS较好地处理脾蒂的方法。采用仰卧分腿位、右斜卧位和完全右侧卧位行LS,3种体位各有优缺点,右斜卧位完全可以满足大多LS的操作要求和空间暴露,完全右侧卧位更加便于较大体积脾脏的腹腔镜下切除,把握好适应证,掌握3种体位的优缺点是关键。
2016, 22(3):37-42.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8
摘要:
目的 评价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大气囊扩张(ESLBD)治疗直径1.0~2.5 c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直径1.0~2.5 cm胆总管结石病例,共42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ESLBD治疗(治疗组,218例),一组进行传统十二指肠乳头大切(常规EST对照组,208例),从治疗成功率、安全性和术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方面评估ESLBD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结果 治疗组所有结石一次性成功率为95.41%,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发生出血率为2.29%,机械碎石率为13.76%,明显低于对照组(7.69%,25.96%;P =0.025,0.002),尤其是在直径大于1.5 cm胆总管结石病例中;治疗组发生术后急性胰腺炎比例为9.17%,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比例为19.72%,与对照组(6.73%和18.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52和P =0.796),两组穿孔率无差异,无死亡病例。结论 ESLBD方法治疗直径1.0~2.5 cm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相对于传统大切开治疗,能显著降低出血率和机械碎石率,不增加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比例,其并发症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2016, 22(3):43-45.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09
摘要: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降部发生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穿孔采用两种内镜下钛夹封闭的效果比较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15例十二指肠降部穿孔患者,根据穿孔的具体部位,选择不同的内镜,比较封闭的有效率和成功率。结果 15例十二指肠降部穿孔患者胃镜下封闭8例,封闭成功7例,成功率87.5%;十二指肠镜下封闭7例,封闭成功7例,成功率100.0%。15例患者内镜下钛夹封闭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两组患者在有效钛夹数量、无效(损失)钛夹数量及闭合耗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医源性或医源相关性十二指肠降部穿孔患者采用两种内镜下钛夹封闭都安全、有效,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 22(3):46-5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0
摘要: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切除术(LDG)对胃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差异。方法 制定严格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LDG和开腹远端胃切除术(ODG)治疗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协助网推荐的方法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6篇随机对照试验(767例患者)纳入分析,LDG组394例,ODG组373例。LDG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RR=0.32,95%CI(0.11,0.91),P =0.030]、总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RR=0.28,95%CI(0.12,0.70),P =0.006]较ODG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腹腔脓肿发生率[RR=0.35,95%CI(0.09,1.31),P =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ta分析显示,LDG患者术后SSI发生率明显低于ODG患者。
2016, 22(3):51-56.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前内侧入路个体化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效果。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39例ACL损伤患者。其中,男20例,女19例;左膝16例,右膝23例;其中运动损伤27例,车祸伤5例,摔伤7例;8例急性损伤,31例陈旧性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2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肌腱解剖点重建ACL,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内侧半月板缝合10例,部分切除2例,外侧半月板缝合9例,部分切除1例。股骨侧用强生公司RIGFIX横穿钉固定,胫骨侧用施乐辉公司胫骨固定翼系统固定。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磁共振成像(MRI)评分评价移植物体内完整性。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5~39个月,平均21.5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僵硬,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时所有病例均感膝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半年开始恢复一般体育运动,术后1年半时恢复对抗性体育运动。术后前抽屉试验均阴性,Lacheman试验Ⅰ度阳性1例,余阴性。轴移试验均阴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36.84±5.60)分,术后15个月时为(93.85±4.33)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年时复查MRI见移植物成熟度良好,形状与ACL形态相符,MRI评分为(9.80±1.70)分。结论 经前内侧入路个体化解剖重建ACL,移植物形态与正常解剖相同,移植物成熟良好,可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稳定性。
2016, 22(3):57-59.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2
摘要:
目的 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全胸腺切除与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的比较探讨。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6月完成30例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全胸腺切除术(A组)和30例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术(B组),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其中A组气管插管时间(2.67±0.72)min、手术时间(48.37±4.64)min、出血量(26.17±9.62)ml;B组气管插管时间(5.55±0.71)min、手术时间(52.10±5.68)min、出血量(33.00±7.94)ml。结论 单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微小切口切除全胸腺较传统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插管时间明显减短,且单腔气管插管较双腔气管插管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野暴露更加充分,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2016, 22(3):60-62.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3
摘要: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二氧化碳CO2激光治疗声带白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14例)、CO2激光(15例)治疗的29例声带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和首次手术局部复发控制率等。结果 两组术中术后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离子组术后1个月黏膜恢复情况好于CO2激光组;等离子组14例患者,5例复发,复发率35.71%;CO2激光组15例患者,1例复发,复发率6.67%。结论 激光与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均为治疗声带白斑的微创的手术方式,CO2激光组复发率低于等离子射频消融组
2016, 22(3):63-67.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4
摘要:
目的 探讨喉罩全麻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2年-2015年该科收治的纵隔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喉罩组行喉罩通气静脉麻醉下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插管组行双腔插管麻醉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对比两者整体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喉罩组术前麻醉时间短,麻醉及手术过程中血压及脉搏波动小,术后复苏躁动少、时间短,术后咽部不适及咽痛发生率低,较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时间,术野暴露满意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喉罩通气静脉麻醉在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中实用性好,在术前麻醉时间、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术后复苏及术后咽痛等方面优于插管组,可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2016, 22(3):68-71.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5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对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行宫腔镜术后再粘连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92例行宫腔镜手术的中重度IUA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6例。对照组术后在宫腔内置入Foley球囊导尿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美国生育学会(AFS)制定的IUA评分、有效预防率以及中重度IUA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的粘连累及范围评分、月经状况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有效预防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IUA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自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能有效预防中重度IUA术后再粘连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彩凤,夏永华,姬娟娟,秦蕾,韩宇,肖怀葱,赵润根,张利利,董良鹏,杨双梅
2016, 22(3):72-75.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6
摘要:
目的 研究通过隧道技术治疗24例食管中下段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4例患者中,男7例,女17例,年龄40~69岁,平均(51.75±9.19)岁。常规给予超声内镜检查,使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材料,在距离食管隆起性病变近端5.0 cm处开口,建立隧道直达病灶,对病灶进行剥离,记录切口方向、病变位置、病变起源、剥离的时间、肿物的大小、病理类型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放置胃肠减压管,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胃镜。结果 超声内镜显示有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1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4例患者病灶直径为0.6~3.5 cm,平均大小(1.34±0.64)cm,切除时间为30~100 min,平均52.42 min,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有3例出现纵膈、腹腔、皮下气肿,1周后自行吸收,未见明显穿孔,余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胃镜,均未见复发。结论 隧道技术治疗食管中下段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汪新天,袁武雄,李浩,陈晨,蒋超,朱朝庚,段文斌,肖志亚,何自力
2016, 22(3):76-79.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取石处理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探讨该科30例经皮肝取石处理复杂性肝胆管结石资料。分析患者资料、手术疗效、手术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30例经皮肝取石处理均顺利完成,术中术后无大出血及手术死亡病例。其中16例取净结石,术后无明显胆瘘和胆汁性腹膜炎等情况。结论 经皮肝取石处理复杂肝胆管结石安全、可靠,围手术并发症低,在一定范围内值得推广。
2016, 22(3):80-82.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8
摘要:
目的 通过总结该院收治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导致窦道形成患者的治疗经历,提出窦道防治的策略。方法 根据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窦道的实际情况采取两种手术方式:方法一为窦道切口并进行炎性肉芽刮除,方法二为直接行窦道全切,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愈效果和手术意外的可能性。结果 方法一的治愈率为66.7%,方法二的治愈率为100.0%,该组病例的总治愈率为90.5%。在窦道全切过程中,有1例窦道壁破裂。 结论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窦道治疗方式,并做好窦道形成的预防。
2016, 22(3):83-87.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19
摘要:
目的 观察结肠镜反转法接触式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超低位直肠息肉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17例经结肠镜直镜下治疗失败的46枚小于1.0 cm广基扁平的超低位直肠息肉患者采用结肠镜U形反转法接触式应用APC进行治疗。观察探头接触和治疗靶息肉的成功率、探头与凝固组织粘连及被堵塞的发生率、黏膜下气肿的发生率,以及肠镜镜身灼伤的发生率。结果 对上述17例患者行结肠镜反转法探头均能接触到靶息肉。每例患者的息肉均在1次肠镜下行APC成功灼除。所有46枚靶息肉被灼除所需喷凝次数共97次。其中仅5次(5.15%)探头与息肉凝固组织有少许粘连,分离时未出现因粘连对凝固面的损伤;仅2次(2.06%)发生因凝固组织黏着致氩气管堵塞,将黏着物清除后恢复正常使用。未发生黏膜下气肿。无1例次发生肠镜镜身灼伤。结论 结肠镜反转下接触式应用APC治疗超低位直肠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能预防氩气刀对肠镜镜身的损伤。
2016, 22(3):88-91.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0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肠道金属支架安置术(SEMs)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1年1月-2014年5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收治的因结直肠恶性梗阻行SEMs的患者108例,回顾分析该技术的临床成功率及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8例患者中,金属支架安置成功率92.59%(100/108)。术后并发症以腹痛、穿孔及出血为主,发生率分别为16.67%(18/108)、7.41%(8/108)及6.48%(7/108),穿孔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他均自行缓解。结论 肠道SEMs成功率高,可以有效缓解结直肠恶性梗阻,不仅可以作为姑息性治疗的手段,还可以作为外科手术的桥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2016, 22(3):92-9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1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Ⅲ型食管闭锁术后气管食管瘘复发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自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5例Ⅲ型食管闭锁术后怀疑气管食管瘘复发的病例,均采用电子支气管镜结合胃管注入美兰方法进行检查。其中,男4例,女1例,检查年龄为2~15个月,平均7.4个月。结果 5例患儿均在电子支气管镜下见到气管膜部瘘口,胃管内注入美兰后可见美兰自气管膜部瘘口溢出,气管食管瘘复发诊断成立。检查时间为3~7 min,平均为4.2 min。此5例患儿均通过手术证实。结论 使用电子支气管镜结合胃管注入美兰的检查方法,用来诊断食管闭锁术后气管食管瘘复发安全可行,检查时间短,确诊率高。
2016, 22(3):95-97.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2
摘要:
目的 探讨宫腔镜引导取胚术在治疗剖宫产疤痕妊娠中的价值。方法 该院2014年5月-2015年4月共收治剖宫产后切口妊娠患者20例,应用宫腔镜技术进行诊断及治疗。结果 20例患者宫腔镜引导取胚术均1次成功,无中转开腹、子宫穿孔及阴道大出血发生。结论 宫腔镜引导取胚术是治疗剖宫产疤痕妊娠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痛苦,降低住院费用。
2016, 22(3):98-10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3
摘要:
目的 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不成功时如何选择治疗方式及时机。方法 12例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拟分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RCP患者,行常规ERCP治疗失败,立即静吸复合全麻下完成LC+胆管探查取石术(LCBDE)。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C+LCBDE,并取净结石。术后3例出现高淀粉血症,全组无胆漏、肠漏、胆管炎、胰腺炎和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ERCP治疗不成功的患者,急诊行LCBDE是安全、可行的补救措施。
2016, 22(3):101-104.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4
摘要:
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3镜),胆总管一期缝合,同期治疗内镜取石失败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2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插管成功,取石失败后同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和液电碎石,一期缝合胆总管切口的手术疗效。结果 1例患者中转辅助小切口取石,1例术后残余结石行ERCP取石。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出现胆瘘,经腹腔引流管引流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随访至今无发现结石复发或胆道狭窄。结论 对于内镜取石失败患者,严格把握适应证,采用3镜联合胆总管一期缝合同期治疗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2016, 22(3):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5
摘要:
目的 分析深在性囊性胃炎临床表现、CT、胃镜、超声内镜检查,以及治疗方式,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6例深在性囊性胃炎的临床表现、CT、胃镜、超声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CT提示3例为胃癌,3例考虑胃部肿块。胃镜均提示隆起病变。超声内镜均诊断为深在性囊性胃炎。6例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病理均符合深在性囊性胃炎。结论 超声内镜结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ESD可以提高诊断率,对于不伴随恶性肿瘤的深在性囊性胃炎,可行ESD治疗。
2016, 22(3):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6
摘要:
2016, 22(3):111-112. DOI: 10.3969/j.issn.1007-1989.2016.03.027
摘要:
中国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